白细胞
正常循环人血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除了形状不规则的白细胞外,还可以看到红细胞和许多小的圆盘状血小板。
白细胞(也称为白细胞或白细胞,缩写为WBC)是免疫系统的细胞,其参与保护身体免受传染病和外来入侵者的侵害。所有白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多能细胞产生和衍生的,称为造血干细胞。白细胞遍布全身,包括血液和淋巴系统。
所有白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使细胞核与其他血细胞,无核红细胞(RBC)和血小板区别开来。白细胞的类型可以以标准方式分类。两对最广泛的类别通过结构(粒细胞或粒细胞)或细胞谱系(骨髓细胞或淋巴细胞)对它们进行分类。这些最广泛的类别可以进一步分为五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些类型的特征在于它们的物理和功能特征。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他亚型可以分类;例如,在淋巴细胞中,有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
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通常是疾病的指标,因此白细胞计数是全血细胞计数的重要子集。正常白细胞计数通常在4×10 9 / L和1.1×10 10 / L之间。在美国,这通常表示为每微升血液4,000至11,000个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中,白细胞占总血液体积的约1%,使得它们比40%至45%的红细胞数量少得多。然而,这1%的血液对健康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免疫力取决于它。白细胞数量超过上限的增加称为白细胞增多症。这是正常发生的健康免疫反应的一部分是正常的。当它起源于肿瘤或自身免疫时偶尔会出现异常。低于下限的降低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这表明免疫系统减弱。
视频:↓免疫系统 - 自然杀伤细胞动画科普
https://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v07775v8rw2
目录
1 词源
2 类型
2.1 概述
2.2 中性粒细胞
2.3 嗜酸性粒细胞
2.4 嗜碱性粒细胞
2.5 淋巴细胞
2.6 单核细胞
3 固定白细胞
4 疾病
4.1 白细胞减少症
4.1.1 中性粒细胞减少
4.1.2 淋巴细胞减少
4.2 增生性疾病
4.2.1 中性粒细胞增多
4.2.2 嗜酸性细胞增多
5 计数和参考范围
6 参考
词源
名称“白细胞”来源于离心后血液样本的物理外观。 白细胞存在于血沉棕黄层中,在沉淀的红细胞和血浆之间是薄的,典型的白色有核细胞层。 科学术语白细胞直接反映了它的描述。 它源自希腊词根leuk-意为“白色”和细胞 - 意思是“细胞”。 如果样品中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由于它们产生的含有血红素的酶髓过氧化物酶,血沉棕黄层有时可能是绿色的。
类型
概观
3D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的翻译
所有白细胞都是有核的,这使它们与无核红细胞和血小板区别开来。白细胞的类型可以以标准方式分类。两对最广泛的类别通过结构(粒细胞或粒细胞)或细胞谱系(骨髓细胞或淋巴细胞)对它们进行分类。这些最广泛的类别可以进一步分为五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些类型的特征在于它们的物理和功能特征。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吞噬细胞。可以对其他亚型进行分类。
粒细胞通过它们的核形状(叶片与圆形,即多形核与单核)和它们的细胞质颗粒(存在或不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或不可见)来区别于粒细胞。另一种二分法是谱系: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通过造血谱系(细胞分化谱系)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区别开来。淋巴细胞可以进一步分类为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中性粒细胞吞噬炭疽细菌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白细胞,占循环白细胞的60-70%,包括两个功能不相等的亚群:中性粒细胞杀伤和中性粒细胞。它们可抵御细菌或真菌感染。他们通常是微生物感染的第一反应者;他们的活动和死亡大量形成脓液。它们通常被称为多形核(PMN)白细胞,但是在技术意义上,PMN指的是所有粒细胞。它们有一个多叶状的核,由三到五个由细长链连接的叶组成。这使得嗜中性粒细胞具有多核的外观,因此称为多形核白细胞。细胞质可能看起来透明,因为细小的颗粒在染色时呈淡紫色。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细菌中具有活性,并且大量存在于伤口的脓液中。这些细胞无法更新其溶酶体(用于消化微生物)并在吞噬少数病原体后死亡。中性粒细胞是急性炎症早期阶段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循环人嗜中性粒细胞的寿命约为5.4天。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WBC总量的约2-4%。这个计数在整个白天,季节性和月经期间波动。它会因过敏,寄生虫感染,胶原蛋白疾病以及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上升。它们在血液中很少见,但在呼吸道,消化道和下尿路的粘膜中很多。
它们主要处理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也是过敏反应中的主要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重要原因包括过敏,如哮喘,花粉症和荨麻疹;还有寄生虫感染。它们分泌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这些大型寄生虫,例如钩虫和绦虫,这些寄生虫对于任何一个WBC来说都太大而不能吞噬。一般来说,它们的细胞核是双叶的。叶片通过细线连接。细胞质中充满了颗粒,呈现出特征性的粉红橙色和曙红染色。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引起血管扩张的化学组胺而主要负责过敏和抗原反应。因为它们是最稀有的白细胞(少于总数的0.5%)并且与其他血细胞共享物理化学特性,所以它们很难研究。它们可被几种粗糙的深紫色颗粒识别,呈现蓝色调。细胞核是双裂或三裂的,但由于隐藏它的粗颗粒的数量很难看到。
它们排出两种有助于身体防御的化学物质:组胺和肝素。组胺负责扩张血管并增加血液流向受损组织。它还使血管更具渗透性,因此中性粒细胞和凝血蛋白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结缔组织。肝素是一种抗凝血剂,可抑制血液凝固并促进白细胞进入某个区域。嗜碱性粒细胞还可以释放化学信号,将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吸引到感染部位。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中比在血液中更常见。淋巴细胞的特征在于具有可能在位置上偏心的深染色核和相对少量的细胞质。淋巴细胞包括:
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阻止病原体入侵,激活补体系统,并增强病原体的破坏。
T细胞:
CD4 +辅助T细胞:显示共同受体CD4的T细胞称为CD4 + T细胞。这些细胞具有T细胞受体和CD4分子,它们结合在抗原呈递细胞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I类分子上呈递的抗原肽结合。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并执行其他有助于协调免疫反应的功能。在HIV感染中,这些T细胞是识别个体免疫系统完整性的主要指标。
CD8 +细胞毒性T细胞:显示共同受体CD8的T细胞称为CD8 + T细胞。这些细胞结合在病毒感染或肿瘤细胞的MHC I复合物上呈递的抗原并杀死它们。几乎所有有核细胞都显示出MHC I.
γδT细胞具有替代的T细胞受体(不同于常规CD4 +和CD8 + T细胞上发现的αβTCR)。 γδT细胞在比血液中更常见的组织中发现,具有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特征。
自然杀伤细胞能够杀死不显示MHC I类分子的身体细胞,或显示应激标记,例如MHC I类多肽相关序列A(MIC-A)。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变成癌细胞时,MHC I类的表达降低和MIC-A的上调可能发生。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最大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中性粒细胞的“真空吸尘器”(吞噬作用)功能,但由于它们具有额外的作用,它们的寿命更长:它们向T细胞呈递病原体,从而可以再次识别病原体。杀害。这导致安装抗体反应。单核细胞最终离开血流并变成组织巨噬细胞,其去除死细胞碎片以及攻击微生物。中性粒细胞不能有效地处理死细胞碎片和攻击微生物。与中性粒细胞不同,单核细胞能够代替其溶酶体内容物,并且被认为具有更长的活性寿命。它们具有肾形核并且通常是颗粒状的。它们还具有丰富的细胞质。
固定白细胞
HSC =造血干细胞,Progenitor=祖细胞,L-blast =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Mo-blast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成髓细胞,Pro-M =早幼粒细胞,髓细胞,Meta-M = 晚幼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曙红细胞,嗜碱细胞,Pro -E =成红细胞,Baso-E =嗜碱性成红细胞,poly-E =多色成红细胞,Ortho-E =正色成红细胞,红细胞,前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
一些白细胞迁移到身体组织中以占据该位置的永久居住而不是留在血液中。这些细胞通常具有特定的名称,这取决于它们沉积在哪种组织中,例如肝脏中固定的巨噬细胞,其被称为库普弗细胞。这些细胞仍然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
组织细胞
树突状细胞(虽然这些细胞通常会在摄取抗原时迁移到局部淋巴结)
肥大细胞
小胶质细胞
疾病
两种常用的白细胞疾病类别将它们定量分为导致数量过多(增殖性疾病)和导致数量不足(白细胞减少症)的疾病。白细胞增多症通常是健康的(例如,对抗感染),但它也可能是功能失调性增殖。 WBC增殖性疾病可归类为骨髓增生性和淋巴组织增生性。有些是自身免疫性的,但许多是肿瘤性的。
另一种对白细胞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定性的。存在各种疾病,其中白细胞的数量是正常的但细胞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白细胞瘤的瘤形成可以是良性的,但通常是恶性的。在血液和淋巴的各种肿瘤中,WBC的癌症可以大致分类为白血病和淋巴瘤,尽管这些类别重叠并且通常被分组为一对。
白细胞减少症
一系列疾病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这种类型的白细胞减少通常是中性粒细胞。在这种情况下,减少可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减少症。不太常见的是,可以看到淋巴细胞减少(称为淋巴细胞减少症或淋巴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以获得或内在。实验室测试中嗜中性粒细胞水平的降低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减少或血液中的去除增加。以下原因列表尚未完成。
药物 - 化学疗法,磺胺类或其他抗生素,吩噻嗪类,苯二氮卓类,抗甲状腺药,抗惊厥药,奎宁,奎尼丁,吲哚美辛,普鲁卡因胺,噻嗪类
辐射
毒素 - 酒精,苯
内在疾病 - Fanconi's,Kostmann's,循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hédiak-Higashi
免疫功能障碍 - 胶原蛋白,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细胞功能障碍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骨髓衰竭,骨髓置换,急性白血病
任何重大感染
杂项 - 饥饿,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根本原因有关。例如,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最常见原因是药物诱导,因此个体可能具有药物过量或毒性的症状。治疗还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它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淋巴细胞
定义为总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0x109 / L,最常受影响的细胞是CD4 + T细胞。像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样,淋巴细胞减少症可能是获得性或内在性的,并且有许多原因。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列表。
遗传性免疫缺陷 -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常见变异免疫缺陷,共济失调 - 毛细血管扩张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短肢侏儒症免疫缺陷,胸腺瘤免疫缺陷,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遗传多态性
血细胞功能障碍 - 再生障碍性贫血
传染病 - 病毒(艾滋病,SARS,西尼罗河脑炎,肝炎,疱疹,麻疹,其他),细菌(结核病,伤寒,肺炎,立克次体病,埃里希体病,败血症),寄生虫(疟疾的急性期)
药物 - 化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阿仑单抗,糖皮质激素)
辐射
大手术
其他 - ECMO,肾脏或骨髓移植,血液透析,肾衰竭,严重烧伤,乳糜泻,重症急性胰腺炎,结节病,蛋白丢失性肠病,剧烈运动,癌
免疫功能障碍 -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jögre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系统性血管炎,Behcet样综合征,皮肌炎,肉芽肿伴多血管炎
营养/膳食 - 酗酒,缺锌
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样,淋巴细胞减少症的症状和治疗针对的是细胞计数变化的根本原因。
增生性疾病
主要文章:白细胞增多症
循环中白细胞数量的增加称为白细胞增多症。这种增加最常见的是炎症引起的。有四个主要原因:骨髓产量增加,骨髓储存增加,静脉和动脉附着减少,组织摄取减少。白细胞增多可能影响一种或多种细胞系,可能是嗜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淋巴细胞增多症。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主要文章:中性白血病
中性白细胞增多是外周循环中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正常血液值随年龄而变化。中性白细胞增多症可由血细胞直接问题引起(原发病)。它也可能由于潜在的疾病(二级)而发生。大多数中性白细胞增多症病例继发于炎症。
主要原因
正常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的病症 - 遗传性中性白细胞增多症,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Pelger-Huet异常
唐氏综合症
白细胞粘附不足
家族性冷荨麻疹
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手术切除脾脏
次要原因
感染
慢性炎症 - 特别是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肉芽肿性感染(例如结核病)和慢性肝炎
吸烟 - 发生在25-50%的慢性吸烟者中,戒烟后可持续长达5年
压力 - 运动,手术,一般压力
药物诱导 - 皮质类固醇(例如泼尼松,β-激动剂,锂)
癌症 - 由肿瘤分泌的生长因子或癌症侵袭骨髓
外周循环中细胞的破坏增加可刺激骨髓。这可能发生在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嗜酸性细胞增多
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被认为小于0.65×109 / L.新生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高,并且随着年龄,时间(早晨较低和夜间较高),运动,环境和接触过敏原而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从未成为正常的实验室发现。应始终努力发现根本原因,但可能并不总能找到原因。
计数和参考范围
全血细胞计数是血液组,其包括总体WBC计数和各种子集,例如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液检查的参考范围指定健康人的典型计数。
TLC-(总白细胞计数):成年人的正常TLC为6000-8000WBC / mm ^ 3血液。
DLC-(差异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血液中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
另见
Leukocyte-promoting factor
Issoria lathonia.jpgBiology portalWHO Rod.svgMedicine portal
参考
Maton D, Hopkins J, McLaughlin CW, Johnson S, Warner MQ, LaHart D, Wright JD, Kulkarni DV (1997). Human Biology and Health.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US: Prentice Hall. ISBN 0-13-981176-1.
LaFleur-Brooks M (2008). Exploring Medical Language: A Student-Directed Approach (7th ed.). St. Louis, Missouri, US: Mosby Elsevier. p. 398. ISBN 978-0-323-04950-4.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 Series 11, No. 247 (03/2005)" (PDF). Retrieved 2014-02-02.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M, Raff M, Roberts K, Walter P (2002). "Leukocyte also known as macrophagesfunctions and percentage breakdow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ISBN 0-8153-4072-9.
"Medical gallery of Blausen Medical 2014". WikiJournal of Medicine. 1 (2). doi:10.15347/wjm/2014.010.
Orkin SH, Zon LI (February 2008). "SnapShot: hematopoiesis". Cell. 132 (4): 712. doi:10.1016/j.cell.2008.02.013. PMID 18295585.
Daniels VG, Wheater PR, Burkitt HG (1979). Functional histology: A text and colour atlas.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ISBN 0-443-01657-7.
Handin RI, Lux SE, Stossel TP (2003). Bloo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Hematology (2n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p. 471. ISBN 9780781719933. Retrieved 2013-06-18.
Saladin K (2012). Anatomy and Physiology: the Unit of Form and Function (6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ISBN 978-0-07-337825-1.
Wheater PR, Stevens A (2002). Wheater's basic histopathology: a colour atlas and text (PDF).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ISBN 0-443-07001-6.
Pillay J, den Braber I, Vrisekoop N, Kwast LM, de Boer RJ, Borghans JA, Tesselaar K, Koenderman L (July 2010). "In vivo labeling with 2H2O reveals a human neutrophil lifespan of 5.4 days". Blood. 116 (4): 625–7. doi:10.1182/blood-2010-01-259028. PMID 20410504.
Falcone FH, Haas H, Gibbs BF (December 2000). "The human basophil: a new appreciation of its role in immune responses". Blood. 96 (13): 4028–38. PMID 11110670.
Kumar V, et al. (2010).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8th ed.).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Elsevier. ISBN 1416031219.
Kaushansky K, et al., eds. (2010). Williams hematology (8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Medical. ISBN 978-0-07-162151-9.
McPherson RA, Pincus MR, Abraham NZ, et al. (eds.). Henry'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 laboratory methods (22nd ed.).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Saunders. ISBN 1437709745.
Goldman L, Schafer AI (eds.). Goldman's Cecil medicine (24th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Saunders. ISBN 1437716040.
McBride JA, Dacie JV, Shapley R (February 1968). "The effect of splenectomy on the leucocyte count".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14 (2): 225–31. doi:10.1111/j.1365-2141.1968.tb01489.x. PMID 56356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