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不寻常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可能会或可能不会被理解为导致精神障碍。虽然许多行为可能被视为异常,但这种心理学分支通常涉及临床背景下的行为。 试图理解和控制被认为是异常或偏离的行为(统计,功能,道德或其他意义上)的历史很长,并且所采取的方法通常存在文化差异。变态心理学领域通过心理学和其他地方的一般领域使用不同的理论来确定不同条件的多种原因,并且仍然取决于“异常”究竟是什么意思。传统上,心理学和生物学解释之间存在分歧,反映了关于身心问题的哲学二元论。在尝试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时也有不同的方法。异常包括三个不同的类别;它们是低于正常的,超常的和超自然的。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两种行为:适应性和适应不良行为。适应不良的行为表明存在一些问题,也可能意味着个体易受伤害,无法应对环境压力,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心理思维,身体行为和会谈。适应性行为非常适合人们的本性,生活方式和环境,以及与之交流的人,使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旨在评估,理解和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心理状况。被称为“变态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可能构成这种工作的背景,但当前领域的临床心理学家不太可能在其实践中使用“异常”一词。精神病理学是与变态心理学相似的术语,但更多地涉及潜在的病理学(疾病过程),因此这一术语更常用于医学专业,称为精神病学。
目录
1 历史
1.1 超自然的传统
1.2 精神病院
1.3 去制度化
2 解释异常行为
2.1 超自然的解释
2.2 生物学解释
2.3 心理学解释
2.3.1 欠发达的超我
2.3.2 非理性信念
2.3.3 社会文化影响
2.4 多重因果关系
2.5 最近的异常概念
3途径
4 分类
4.1 DSM-5
4.2 ICD-10
5 变态心理学的观点
6 原因
6.1 遗传学
6.2 生物因果因素
6.3 社会文化因素
6.4 系统因素
6.5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7 疗法
8 参考
历史
主要文章:精神障碍史
超自然的传统
一直以来,社会都提出了对人类内部异常行为的几种解释。从一些狩猎 - 采集社会开始,万物有灵论者认为,表现出异常行为的人被恶毒的灵魂所拥有。这个想法与钻孔有关,这是为了释放邪恶的灵魂而在个人头骨上钻一个洞的做法。虽然很难定义变态心理学,但一个定义包括统计不频率等特征。
对异常的精神信仰的更正式的反应是驱魔的实践。由宗教当局执行,驱魔被认为是释放邪恶精神的另一种方式,这种精神在人体内造成病态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异常思想或行为的个人已被社会流放或更糟。例如,被感知的巫术已经被死亡所惩罚。两位天主教调查官写了Malleus Maleficarum(拉丁语为“反对女巫的锤子”),被许多调查者和女巫猎人使用。它包含了对感知到的越轨行为的早期分类,并提出了起诉不正常个人的指导方针。
疯人院
将精神病患者安置在一个称为庇护所的独立设施中的行为可以追溯到1547年,当时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在伦敦建立了伯利恒圣玛丽庇护所。这家绰号为Bedlam的医院因其恶劣的环境而闻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收容所仍然很受欢迎。这些早期收容所经常处于悲惨的境地。患者被视为对社会的“负担”并且被锁定并且几乎被视为待处理的野兽而不是需要治疗的患者。然而,许多患者接受了有益的治疗。虽然很少在早期的收容所进行调查,但对异常行为有着科学的好奇心。这些早期收容所的囚犯经常被展示出来获利,因为他们被视为不如人类。早期收容所基本上是对现有刑事机构的修改。
18世纪后期,由于Philippe Pinel在法国的工作,为患者提供人道主义治疗的想法得到了很多青睐。他提出这样的想法,即患者应该善待他人,而不是像他们是动物或罪犯一样对他们施加残忍。他的实验性想法,如从患者身上移除链条,不情愿。亲善的实验证明是一次巨大的成功,这有助于改善精神制度的运行方式。
地球图标。
本节中的示例和透视图可能不代表该主题的全球视图。您可以根据需要改进此部分,在谈话页面上讨论问题或创建新文章。
由于许多人道主义者如Dorethea Dix的工作以及促进精神病患者身体健康的精神卫生运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制度化将继续得到改善。 “迪克斯比十九世纪的任何其他人物都要多,这使得美国人和几乎整个欧洲人都意识到这种疯狂事件正在遭受令人难以置信的虐待。”通过这一运动筹集了数百万美元来建立新的机构来建造房屋。精神病患者。 20世纪,精神病院开始大量增加,因为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有所增加。
到1939年,美国国家精神病院有超过40万名患者。患者的住院时间通常很长,有些人接受治疗很多年。这些医院虽然比过去的收容所更好,但仍然缺乏对病人进行有效治疗的手段,即使改革运动已经发生;患者往往仍然遭遇残忍和不人道的待遇。
事情在1946年开始发生变化,当时玛丽·简·沃德(Mary Jane Ward)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Snake Pit”的有影响力的书,该书被制作成一部同名的流行电影。该书呼吁关注精神病患者所面临的状况,并引起公众的关注,以便在这些拥挤的医院中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精神保健服务。
同年,还创建了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为医院员工的培训和患者的病情研究提供支持。在此期间,Hill-Burton法案也获得通过,这是一项资助精神卫生医院的计划。随着1963年的社区卫生服务法案,Hill-Burton法案帮助建立了门诊精神病诊所,住院综合医院,康复和社区咨询中心。
去制度化
然而,在二十世纪后期,由于缺乏资金和人口过剩,大量精神病院关闭。例如,在英格兰,在21世纪初创建的130个精神病院中,只有14个在21世纪初开放。 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发起了社区卫生运动,作为精神卫生保健的“大胆新方法”,旨在协调精神卫生中心公民的精神卫生服务。在40年的时间里,美国能够看到精神病院的患者人数下降了约90%。
这种趋势不仅发生在英国和美国,而且遍布全球,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精神病患者太多,治疗设施不足。最近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没有显著下降,事实上,在焦虑和情绪障碍等特定疾病的情况下频率也有所增加。
这导致大量患者被释放而未完全治愈他们住院治疗的疾病。这被称为去机构化现象。这项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将他们置于社区和支持系统中来治疗孤立的精神病院以外的个人。这项运动的另一个目标是避免长期医院监禁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适应。例如,许多专业人员担心患者会在精神病院找到永久的避难所,当日常生活的需求太难时,他们就会把它们带走。然而,转移到社区生活的患者通常并不是很好,因为他们经常谈到他们感觉如何被曾经治疗他们的医生“抛弃”。它也使许多病人无家可归也产生了不幸的影响。已经建立了许多安全避难所,用于去机构化的精神病患者,但据估计,目前无家可归者中约有26.2%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将这些人置于无家可归状态是他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因为生活在街头的额外压力不利于个人从患有他们的特定疾病中恢复。事实上,虽然有些无家可归的人能够以庇护所的形式找到一些暂时的救济,但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无家可归者“缺乏安全和体面的住所”。
解释异常行为
人们试图解释和控制数千年来的异常行为。从历史上看,异常行为有三种主要方法:超自然,生物和心理传统。变态心理学围绕着解释精神障碍,心理学范式和生物学范式的两种主要范式展开。心理学范式更多地关注精神病理学的人文,认知和行为原因和影响。生物学范式包括更多关注物理因素的理论,如遗传学和神经化学。
超自然的解释
在第一个超自然传统中,也称为恶魔学方法,异常行为归因于人体外的物质。根据这个模型,异常行为是由恶魔,精神或月亮,行星和恒星的影响引起的。在石器时代,对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进行了穿孔,从而将邪恶的灵魂从受害者的脑袋中切除。相反,古代中国人,古埃及人和希伯来人认为这些是邪恶的恶魔或精神,并主张驱魔。到希腊人和罗马人时,精神疾病被认为是由四种体液的不平衡引起的,导致大脑排出液体。在中世纪时期,许多欧洲人认为巫婆,恶魔和精神的力量导致了异常行为。有心理障碍的人被认为是邪恶的灵魂所拥有,必须通过宗教仪式来锻炼。如果驱魔失败,一些当局主张诸如禁闭,殴打和其他类型的酷刑等措施,使身体不受巫婆,恶魔和精神的影响。巫师,恶魔和精神对这种异常行为负责的信念一直持续到15世纪。另一方面,瑞士炼金术士,占星家和医生帕拉塞尔苏斯(1493-1541)拒绝了异常行为是由女巫,以及精神和暗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月亮和星星的运动的影响。
这个传统至今仍然存在。有些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和发达国家宗教派别的一些追随者,仍然认为超自然力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在西方学术界,超自然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被生物和心理传统所取代。
生物学解释
在生物学传统中,心理障碍归因于生物学原因,而在心理学传统中,障碍归因于错误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背景。医学或生物学观点认为大多数或所有异常行为都可归因于医学因素;假设所有心理障碍都是疾病。
被认为是西方医学之父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在生物传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波克拉底及其同伙在公元前450至350年之间写下了希波克拉底语,他们认为异常行为可以像任何其他疾病一样对待。希波克拉底认为大脑是意识,情感,智力和智慧的所在地,并认为涉及这些功能的疾病在逻辑上会位于大脑中。
希波克拉底及其同伙的这些想法后来被罗马医生盖伦采纳。盖伦扩展了这些想法,并在生物传统中发展了一个强大而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并延伸到18世纪。
医学:Kendra Cherry说:“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方法侧重于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原因。这一观点强调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可能包括遗传继承,相关的身体疾病,感染和化学失衡。虽然药物通常与其他类型的心理疗法一起使用,但它们通常具有药理性质。“
心理学解释
欠发达的超我
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Id,Ego和Superego是三种理论结构,它们定义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以及对内部力量的反应。 Id表示个体的本能驱动力仍然是无意识的;超我代表了一个人的良知以及他们对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内化;最后,自我用于现实地将id的驱动与超自我的禁止整合。超越中缺乏发展,或者个人内部发展不全的超我,将导致与社会规范和信仰背道而驰的非理性和异常的思想和行动。
非理性的信念
由无意识恐惧驱动的非理性信念可能导致异常行为。理性的情绪化治疗有助于驱逐非理性和适应不良的信念。
社会文化影响
社会文化一词指的是对个人的各种影响,从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到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制度和政策。无论是基于社会阶层,收入,种族,民族或性别,歧视都会影响异常行为的发展。
多因果关系
心理异常领域的不同理论观点的数量使得难以恰当地解释心理病理学。用同样的理论解释所有精神障碍的尝试导致还原论(仅使用一个想法或观点来解释一种障碍或其他复杂现象)。大多数精神障碍由几个因素组成,这就是为什么在试图诊断或解释特定的行为异常或精神障碍时必须考虑几个理论观点的原因。用理论观点结合解释精神障碍被称为多因果关系。
素质 - 压力模型强调通过强调紊乱是由促发因素和诱发因素引起的,将多因果关系应用于精神病理学的重要性。促成一个人的行为或行为的直接触发因素。诱发因素是与直接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潜在因素。这两种原因在心理障碍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高度神经质会导致大多数类型的精神病理学。
最近的异常概念
统计异常 - 当某种行为/特征与低百分比的人口相关时。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人患有精神疾病(例如,极端财富/吸引力等统计异常)
心理测量异常 - 心理测量异常意味着异常与统计学确定的标准偏差,例如人口平均智商为100.在这种情况下,智商低于70-75的分数可能会将某人定义为有学习障碍并建议他们将应对生活有一些困难。然而,与低智商相关的问题根据他们的生活环境在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因此,即使将某个人定义为心理上的“异常”,这也很难告诉我们他们的实际状况或问题。此外,如果一个人接受了IQ谱的另一端,则通常不会将高于平均值30个点的偏差视为异常或表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越轨行为 - 这并不总是精神疾病的征兆,因为精神疾病可以在没有偏离行为的情况下发生,并且这种行为可能在没有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发生。
组合 - 包括痛苦,功能障碍,扭曲的心理过程,在特定情况下的不当反应以及导致/冒着对自己的伤害。
途径
生理 - 异常被视为大脑生物学紊乱的结果。这种方法导致了根治性生物治疗的发展,例如,脑叶手术。
心理因素 - 异常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宣泄,催眠和人道主义心理学(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治疗都源于这种范式。这种方法也带来了一些深奥的治疗方法:Franz Mesmer曾经把他的病人安置在一间带有音乐演奏的黑暗房间里,然后穿着华丽的服装进入它,并用棍子戳“感染”的身体部位。
分类
DSM-5
北美的标准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参考书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本书的当前版本称为DSM-5。它列出了一系列疾病,并详细描述了严重抑郁症或焦虑症等疾病的构成。它还概述了这种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频率,是否在男性或女性中更常见,以及其他此类事实。
DSM-5确定了构成精神障碍必须存在的三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包括:
涉及行为,思想或情绪紊乱的症状。
与个人痛苦或损伤有关的症状。
由内部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即特别是具有生物和/或心理根源)。
诊断过程使用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被识别为“轴”,以确定个体的症状和整体功能。值得注意的是,DSM-5不再使用此轴系统。这些轴如下:
Axis I- 临床疾病,包括主要的精神和学习障碍。这些疾病构成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疾病,包括重度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物质依赖症。为了对该轴中的病症进行诊断,患者必须满足该特定病症部分中DSM中呈现的特定病症的标准。该轴中的紊乱特别重要,因为它们很可能对许多其他轴上的个体产生影响。实际上前3轴是高度相关的。该轴类似于在一般医学中被认为是疾病或疾病的轴。
轴心II- 人格障碍和减少智力障碍的使用。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轴,其中包含与个体如何与周围世界发挥作用有关的障碍。该轴提供了一种编码长期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的方法,这种特征可能是轴I上表达或发展疾病的一个因素,尽管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该轴中的疾病包括诸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戏剧性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等障碍。虽然大多数其他学习障碍都在Axis I中编码,但智力迟钝也在此轴上编码。此轴是Axes如何相互作用的示例,有助于对个体进行全面诊断。
轴III- 一般医疗条件和“身体疾病”。此处列出的条件可能与管理或理解案件有关。 Axis III通常与Axis I诊断一起使用,以更好地解释特定疾病。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可以在重度抑郁症与慢性疾病引起的不懈疼痛之间的关系中看出。该类别还可以包括药物和酒精的使用,因为这些通常是疾病本身的症状,例如物质依赖或重度抑郁症。由于Axis III的性质,通常建议患者在评估他或她时去看医生,以确定问题是否可能需要医疗干预,例如手术。当使用前3个轴时,经常会发现多个诊断,这实际上是由DSM鼓励的。
第四轴 - 心理社会/环境问题,这将导致这种疾病。 Axis IV用于检查一个人情况的更广泛方面。该轴将检查可能影响该人诊断的社会和环境因素。压力源是这个轴心的主要焦点,特别关注过去一年中存在的压力因素;但是,并不要求压力源在过去一年中必须形成或继续。由于个人生活中存在大量潜在的压力因素,治疗师经常通过DSM鼓励的检查表方法找到这种压力源。清单方法的一个例子是检查个人的家庭生活,经济状况,职业,潜在的法律问题等。至关重要的是患者在本节中是诚实的,因为环境因素会对患者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在某些治疗学校中,例如认知方法。
Axis V--全面的功能评估(通常称为GAF)或“儿童全球评估量表”(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Axis V是给予患者的分数,其用于指示个体在当前时间处理他们的情况的程度。 GAF基于100分量表,检查者将使用该量表为患者提供分数。分数可以在1到100之间,根据GAF的分数,检查员将决定患者的最佳行动方案。“根据手册,分数高于70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整体功能良好,最小或短暂症状或损伤,分数在60到70之间表示轻微症状或损伤,而分数在50到60之间表示中度症状,社交或职业问题,并且分数低于50严重损伤或症状“。由于GAF分数是DSM的最终轴,因此前4个轴中存在的信息对于确定准确分数至关重要。
ICD-10
精神障碍分类的主要国际疾病系统可以在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找到。自1994年以来,ICD-10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成员国使用。第五章涵盖了约300种精神和行为障碍。 ICD-10的第五章受到了APA的DSM-IV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世卫组织保持免费使用ICD-10在线。以下是疾病的主要类别:
F00-F09有机,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由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
F30-F39情绪[情感]障碍
F40-F48神经症,压力相关和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与生理紊乱和身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症
F60-F69成人性格和行为障碍
F70-F79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通常发生于儿童期和青春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F99未明确的精神障碍
变态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学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观点来试图更好地理解变态心理学。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只专注于一个角度。但专业人士更愿意将两个或三个视角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法的重要信息。
行为 - 视角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
医学 - 视角集中于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原因
认知 - 视角集中于内部思想,感知和推理如何导致心理障碍
原因
遗传学
通过家庭研究调查,主要是单卵(同卵)和双卵(双胞胎),通常在采用的背景下。单卵双胞胎应该比双卵双胞胎更容易患有同样的疾病,因为它们共享100%的遗传物质,而双卵双胞胎只有50%。对于许多疾病,这正是研究表明的。但鉴于同卵双胞胎共享100%的遗传物质,可以预期它们会在100%的时间内同样具有相同的疾病,但实际上它们只有约50%的时间具有相同的疾病。
这些研究允许计算遗传系数。
生物因果因素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GABA(γ-氨基丁酸)的不平衡]和大脑中的荷尔蒙失调[引证需要]
遗传漏洞
宪法责任[身体障碍和气质]
脑功能障碍和神经可塑性
身体剥夺或破坏[剥夺基本生理需求]
社会文化因素
城乡居住,性别和少数民族地位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关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概括可能无法捕捉文化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存在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要刻板印象任何文化群体的个体
系统因素
家庭系统
负面表达的情绪在精神分裂症复发和神经性厌食症中起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疾病依赖于压力“触发”。
疗法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神经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些想法通常代表患者童年时期的压抑情绪和记忆。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这些压抑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干扰,并且通过找到这些干扰的来源,人们应该能够消除干扰本身。这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的,一些流行的方法是自由联想,催眠和洞察力。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在患者中引起宣泄或情绪释放,这应该表明问题的根源已经被挖掘并且然后可以帮助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阶段也在这种治疗形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他经常认为患者正在经历的问题是由于他们在特定阶段陷入困境或“固定”。梦想在这种治疗形式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洞察无意识心灵的方法。患者经常被要求保留梦想期刊并记录他们的梦想,以便在下一次治疗期间引入讨论。这种治疗方式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包括对压抑的记忆或感觉的抵抗,以及对治疗师的负面转移。弗洛伊德包括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后,许多人进行了精神分析。这些以及许多其他人已经详细阐述了弗洛伊德的原始理论,并加入了他们对防御机制或梦想分析的看法。虽然精神分析已经不再支持更现代的治疗形式,但一些临床心理学家仍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它。
行为疗法(Wolpe)
行为疗法依赖于行为主义的原则,例如涉及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由于James Watson和B. F. Skinner等心理学家的工作,行为主义在20世纪初出现。行为主义指出,人类所做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刺激和强化。虽然这种强化通常是为了良好的行为,但它也可能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在这种治疗观点中,患者的适应不良行为得到了加强,这将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重复。治疗的目标是加强较少的适应不良行为,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适应性行为将成为患者的主要行为。
人文疗法(罗杰斯)
人文疗法旨在实现自我实现(Carl Rogers,1961)。在这种治疗方式中,治疗师将关注患者本身,而不是患者所受的问题。该疗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将患者视为“人”而不是客户来帮助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希望以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人文疗法近年来一直在增加,并且伴随着许多积极的好处。它被认为是治疗效果所需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且不仅是患者的福祉,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贡献者。有人说今天所有的治疗方法在某些方面都来自人道主义方法,而人道主义治疗是治疗病人的最佳方式。人文疗法可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然而,它在儿童中非常受欢迎,其变体被称为“游戏疗法”。儿童经常因为他们在学校或家庭环境中的爆发而被送去治疗,理论上讲,通过在与他们具有破坏性行为的区域类似的环境中对待孩子,孩子将更有可能从治疗中学习并获得有效的结果。在游戏治疗中,临床医生将通常与玩具或茶会“玩”他们的客户。玩耍是孩子的典型行为,因此与治疗师一起玩将作为对孩子的自然反应。在一起玩时,临床医生会询问患者的问题,但由于设置的原因;这些问题不再像正常的谈话那样具有侵扰性和治疗性。这应该有助于患者意识到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以比他们在传统咨询环境中遇到的困难更少的困难向医生承认。
认知行为疗法(Ellis和Beck)
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影响思想和认知(Beck,1977)。这种形式的治疗不仅依赖于前面提到的行为疗法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依赖于认知心理学的要素。这不仅取决于客户可能因调理而产生的行为问题;但也存在负面图式,并扭曲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这些负面图式可能会导致患者生命中的痛苦;例如,模式可能会给他们不切实际的期望,因为他们应该在工作中表现得如何,或者他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当这些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导致抑郁,强迫症和焦虑等适应不良的行为。有认知行为疗法;目标是改变导致人们生活压力的模式,并希望用更现实的模式替换它们。一旦替换了阴性模式,它将有望导致患者症状的缓解。 CBT被认为在抑郁症的治疗中特别有效,甚至最近在团体环境中使用。有人认为,在一组患者中使用CBT有助于给予其成员一种支持感,并降低他们在治疗前有时间正常工作后退出治疗的可能性。已经发现CBT是许多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即使那些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疾病和病症的患者也是如此。例如,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使用CBT发现了很多帮助。治疗通常可以帮助患者应对他们所患的疾病以及他们如何适应新生活,而不会出现抑郁症或自我负面模式等新问题。
根据兰德公司的说法,很难为所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法。缺乏资金和对症状的理解提供了一个不容易避免的主要障碍。个别症状和对治疗的反应各不相同,导致患者,社会和护理人员/专业人员之间脱节。
另见
Main article: Outlin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Abus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Diathesis-stress model
DSM-5 code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nsanity defense
Mental Health Act 1983
Mental Health Act 2007
Mental Health Alliance
M'Naghten Rules
Models of abnormality
Outline of psychology
Parapsychology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5 (SCID)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Zero stroke
Society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List of organizations in psychology
参考
Abnormal psychology
Barlow, David (2012).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Belmont, CA, US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pp. 1–4. ISBN 978-1-111-34362-0.
Bridges, J. W. (1930). "What is abnormal psycholog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4 (4): 430–2. doi:10.1037/h0074965.
Sarason Irwin G.; Sarason Barabara R. Abnormal Psychology (6th ed.). USA: Prentice Hall Inc.
James Hansell and Lisa Damour. Abnormal Psychology. Ch 3. pp. 30–33.
Davison, Gerald C. (2008). Abnormal Psychology. Toronto: Veronica Visentin. p. 3. ISBN 978-0-470-84072-6.
Nolen-Hoeksema, Susan (2013). Abnormal Psychology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ISBN 0078035384
Fadul, Jose A. (2014). Encyclopedia of Theory & 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 Counseling. Raleigh, NC: Lulu Press Inc. p. 3. ISBN 978-1-312-34920-9.
Rimm, David C., and John W. Somervill. Abnorm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1977. Print.
Osborn, Lawrence A. (2009). "From Beauty to Despai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State Mental Hospital". Psychiatric Quarterly. 80 (4): 219–31. doi:10.1007/s11126-009-9109-3. PMID 19633958.
Nolen-Hoeksema, Susan (2013). Abnormal Psychology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ISBN 0078035384.
Clifford, Katrina (2010). "The thin blue line of mental health in Australia". Police Practice and Research. 11 (4): 355–370. doi:10.1080/15614263.2010.496561.
Page, Jaimie; Petrovich, James; Kang, Suk-Young (2012). "Characteristics of Homeless Adult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es Served by Three Street-Level Federally Funded Homelessness Program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8 (6): 699–704. doi:10.1007/s10597-011-9473-y. PMID 22370894.
Jones, Billy E. Treating the Homeless: Urban Psychiatry's Challeng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1986. Print.
David H. Barlow and Vincent Mark Durand (2004).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p. 7
David H. Barlow and Vincent Mark Durand (2004).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p. 8
David H. Barlow and Vincent Mark Durand (2004).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p. 11
David H. Barlow and Vincent Mark Durand (2004).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p. 26
"Perspectives: Medical".
Cherry, Kendra (May 9, 2016). "What Is Abnormal Psychology?". Verywell. Retrieved 2017-03-10.
Richard P. Halgin
James Hansell and Lisa Damour. Abnormal Psychology. Ch 3. p. 37.
Zvolensky, Michael J.; Kotov, Roman; Antipova, Anna V.; Schmidt, Norman B. (2005). "Diathesis stress model for panic-related distress: A test in a Russian epidemiological sampl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3 (4): 521–32. doi:10.1016/j.brat.2004.09.001. PMID 15701361.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Ormel, J. (2016). "Neuroticism's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lves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symptoms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but the adjusted association hardly decays with time: a meta-analysis on 59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443 313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 (14): 2883–2906. doi:10.1017/S0033291716001653. PMID 27523506.
Bennett 2003, pp. 3–5
Kraeplin, 1883
Bennett 2003, pp. 7–10
Schacter, Daniel L.; Gilbert, Daniel T.; Wegner, Daniel M. (2010). "Identifying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hat is Abnormal?".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pp. 550–8 . ISBN 978-1-4292-3719-2.
Kvarstein, Elfrida Hartveit; Karterud, Sigmund (2012). "Large Variations of Global Functioning over Five Years in Treated Patients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6 (2): 141–61. doi:10.1521/pedi.2012.26.2.141. PMID 22486446.
http://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intropsych/pdf/chapter15.pdf
Mash and Wolfe, Eric J. and David A. (2013).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Belmont, CA: Jon-David Hague. p. 110. ISBN 978-1-111-83449-4. Generalizations about cultural practices and beliefs may fail to capture the diversity that exists within and across cultural groups, so we must be extremely careful not to stereotype individuals of any cultural group
Bennett 2003, pp. 17–26
Kovacevic, Filip (2013). "A Lacanian approach to dream interpretation". Dreaming. 23 (1): 78–89. doi:10.1037/a0032206.
Schneider, K. J.; Längle, A. (2012). "The renewal of humanism in psychotherapy: Summary and conclusion". Psychotherapy. 49 (4): 480–1. doi:10.1037/a0028026. PMID 23205836.
Bratton, Sue C.; Ceballos, Peggy L.; Sheely-Moore, Angela I.; Meany-Walen, Kristin; Pronchenko, Yulia; Jones, Leslie D. (2013). "Head start early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on disruptive behavi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22: 28–42. doi:10.1037/a0030318.
Hans, Eva; Hiller, Wolfgang (2013). "Effectiveness of and dropout from outpatien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dult unipola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nonrandomized effectiveness studi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1 (1): 75–88. doi:10.1037/a0031080. PMID 23379264.
Moss-Morris, Rona; Dennison, Laura; Landau, Sabine; Yardley, Lucy; Silber, Eli; Chalder, Trudie (2013).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for adjusting to multiple sclerosis (the saMS trial): Does CBT work and for whom does it work?".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1 (2): 251–62. doi:10.1037/a0029132. PMID 22730954.
"Are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Getting the Help They Need?".
References
Bennett, Paul (2003). Abnorm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Ope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35-21236-1.
Hansell, James; Lisa Damour (2005). Abnormal Psychology. Von Hoffman Press. ISBN 978-0-471-38982-8.
Barlow, David H.; Vincent Mark Durand (2004).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homson Wadsworth. ISBN 978-0-534-63362-2.
Cherry, Kendra (May 9, 2016). "What Is Abnormal Psychology?". Verywell. Retrieved 2017-03-10.
Ormel, J.;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Bos, E.H.; Hankin, B. (2013).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5): 686–697. doi:10.1016/j.cpr.2013.04.003. PMC 4382368. PMID 2370259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