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60万人死于二手烟
并非只有吸烟者处于危险之中。 二手烟非常危险。您是否知道全世界每年有60万人死于被动吸烟或二手烟? 仅在美国就有41,000人死于二手烟。 烟雾不仅破坏了肺部。 它还会破坏心脏周围的动脉内部。
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吸烟而死于吸烟。 仅美国一人就造成约480,000人的死亡。
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是肺癌。 癌症死亡率最高的是肺部。 吸烟是一个主要因素。 香烟烟雾中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有数百种是有毒的。 这些化学物质中有70种是致癌物(可能导致癌症的化学物质)。
一些最致命的致癌物:
1.PAH
2.N-亚硝胺
3.芳香胺
4.苯
5.醛类
6.环氧乙烷
烟草烟雾中含有哪些有害化学物质?
烟草烟雾中含有许多有害于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化学物质。 呼吸一点烟草烟雾都是有害的。
烟草烟雾中的7,000多种化学药品中,已知至少有250种有害,包括氰化氢,一氧化碳和氨。
烟草烟雾中的250种已知有害化学物质中,至少有69种会引起癌症。 这些致癌化学物质包括:
乙醛
芳香胺
砷
苯
铍(有毒金属)
1,3-丁二烯(一种有害气体)
镉(一种有毒金属)
铬(一种金属元素)
异丙苯
环氧乙烷
甲醛
镍(一种金属元素)
钋(Polonium)-210(一种放射性化学元素)
多环芳烃(PAHs)
烟草特有的亚硝胺
氯乙烯
吸烟会导致哪些健康问题?
吸烟是这个国家过早,可预防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抽烟和接触烟草烟雾每年导致约480,000人过早死亡。在那些过早死亡中,约36%来自癌症,39%来自心脏病和中风,24%来自肺病。吸烟者的死亡率是从未吸烟者的死亡率的三倍。
吸烟几乎伤害人体的每个身体器官和器官系统,并损害一个人的整体健康。吸烟会导致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喉癌,肾脏癌,膀胱癌,肝癌,胰腺癌,胃癌,宫颈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以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吸烟还会引起心脏病,中风,主动脉瘤(胸部动脉中的气球样隆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年龄有关的黄斑变性和白内障,并使成年人的哮喘症状恶化。吸烟者患肺炎,肺结核和其他气道感染的风险较高。另外,吸烟会引起发炎并损害免疫功能。
自1960年代以来,尽管每名吸烟者吸烟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肺癌或COPD的风险实际上已经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吸烟者发展成肺癌的类型也有所变化,鳞状细胞癌减少,但腺癌急剧增加。这两种变化都可能是由于香烟设计和成分的变化,烟叶的固化方式以及吸烟者吸入香烟烟雾及其所含有毒物质的深度所致。
吸烟使女人更难怀孕。怀孕的吸烟者有较高的流产风险,异位妊娠,婴儿过早出生,出生体重异常低以及婴儿唇c裂和/或唇left裂。在怀孕期间或之后吸烟的妇女会增加婴儿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的风险。吸烟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风险更大。
吸烟者吸烟的时间越长,他们遭受吸烟危害(包括更早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不论年龄大小,吸烟者都可以通过戒烟大大降低其患癌症的风险,包括癌症。
烟草烟雾对不吸烟者有哪些风险?
二手烟(也称为环境烟,非自愿烟和被动烟)是“侧流”烟(燃烧的烟草产品散发出的烟)和“主流”烟(吸烟者呼出的烟)的组合。
美国环境保护局,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美国外科医生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二手烟归为已知的人类致癌物(致癌剂)。吸入二手烟会导致不吸烟的成年人患肺癌。在美国,成年人每年约有7,300例死于二手烟的肺癌死亡。美国外科医生协会(US Surgeon General)估计,与吸烟者生活在一起会使不吸烟者患肺癌的机会增加20%到30%。
在不吸烟的成人和儿童中,二手烟会导致疾病和过早死亡。接触二手烟会刺激呼吸道,并立即对人的心脏和血管产生有害影响。据估计,它会使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5%到30%。在美国,据估计每年接触二手烟可导致约34,000人死于心脏病。接触二手烟也会使中风的风险增加20%到30%。暴露于二手烟的孕妇生育婴儿的风险稍有降低。
接触二手烟的儿童罹患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耳部感染,感冒,肺炎和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在患有哮喘的儿童中,二手烟接触也会增加哮喘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接触二手烟会减慢儿童肺部的生长,并使他们咳嗽,喘息并感到呼吸困难。
吸烟会上瘾吗?
吸烟非常容易上瘾。 尼古丁是一种主要使人上瘾于烟草产品(包括香烟)的药物。 尼古丁引起的对香烟和其他烟草制品的成瘾与使用海洛因和可卡因等药物产生的成瘾相似。 烟草植物中天然存在尼古丁。 但是烟草公司故意设计卷烟,使其具有足够的尼古丁来制造和维持成瘾性。
进入人体的尼古丁含量取决于人们吸烟烟草产品的方式以及尼古丁含量和产品设计。 尼古丁通过口腔和肺部吸收到血流中,并在几秒钟内到达大脑。 经常吸烟和深吸一口烟会增加人体吸收的尼古丁的量。
参考: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0523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