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根 顾浩 王晋煌 中图分类号:R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526(2000)04-0194-01 DISCUSSION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PEDICALED SKIN GRAFT AFTER AVULSED SKIN WOUND 皮肤撕脱伤治疗方法很多,目前都倾向于将撕脱皮肤切下制成全厚皮或中厚皮回植[1 ~2],1989年以来,我们根据撕脱皮肤损伤的病理特点,将撕脱的“挂下皮肤”及潜行 剥脱皮肤制成不同厚度的带蒂皮肤回植,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手术方法 按常规行清创处理。仔细检查撕脱皮肤的损伤情况,“挂下皮肤”可以直接翻开,潜行剥脱 皮肤可以在损伤最严重部位或剥脱范围中区作纵行剖开,然后根据皮肤损伤的不同情况从远 端逐段修剪皮下脂肪,边修剪边观察皮肤的血循情况,以及真皮下血管网损伤情况,如真皮 下血管网完好无损,出血活跃,则应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层。在损伤最严重处制成全厚皮或中 厚皮,损伤较轻的部位可以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层,近蒂处仅作少量修剪,这样一个撕脱或剥 脱皮肤平面即被制成了不同的厚度,将全厚皮或中厚皮部位开洞引流,然后将带蒂皮肤回植 。如创面有骨、肌腱、神经血管外露,可根据剥脱皮肤的情况,将回植皮肤作适当调整,用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肤覆盖。 2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5岁。受伤原因:汽车挤压伤16例, 自行车挤擦伤5例,摩托车挤擦伤4例。受伤部位:大腿5例,小腿4例,足跟、足底6例,腰 骶部2例,全下肢4例,前臂4例。全部采用不同厚度的带蒂皮肤回植修复,其中15例全部成 活,10例有少量皮片坏死,5例经换药治愈,5例补植皮后愈合。术后经3个月至5年随访12例 ,外形及功能良好。 3 典型病例 某女,19岁。被汽车挤擦跌倒,致左下肢肿痛 、出血,急诊入院,检查:左下肢肿胀明显,皮肤色白,大腿前外侧皮肤擦伤,呈暗红色, 皮温低,大腿根部沿腹股沟有一长约20cm裂口,皮下潜行剥脱达踝部仅后侧约1/4周径与机 体相连。足背至踝部有一斜形裂口,出血明显。X线摄片示右腓骨下端斜形骨折,无错位。 诊断:左下肢潜行皮肤剥脱伤;左腓骨下端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术并将剥脱皮肤制成不 同厚度带蒂回植,加压包扎,术后10天拆线。见回植皮肤约95%成活良好,仅足背擦伤严重 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治愈。三个月后复查左下肢外形及功能良好。 4 讨论 皮肤撕脱伤可因碾压、挤擦、撕裂、扭转引起,撕脱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根 据暴力作用的形式,撕脱皮肤损伤平面不全一致。临床上我们经常发现剥脱皮肤,尤其是潜 行剥脱皮肤越近蒂部损伤越轻,有部分真皮下血管网层完好无损,损伤最严重的部位是远端 ,因此,同一创面损伤程度不一样,处理时不应千篇一律。根据损伤平面相应制成带脂肪、 带真皮下血管网及全厚皮或中厚皮不同厚度, 因为有蒂与基部相连,血液可以通过蒂部皮 下血管网、真皮下血管网向远端扩展,使部分剥脱皮肤无缺血过程,加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具有皮片及皮瓣成活的双重特点,可能通过二个渠道汲取营养[3],所以对回植皮 肤的存活是非常有利,同时对部分肌腱、神经血管、骨外露的创面可通过调整用真皮下血管 网皮瓣覆盖,避免用远位皮瓣转移,增加手术的难度及复杂性,术后皮肤的颜色、质地、弹 性都优于单纯植皮术;而且对外形、功能有利,可基本保持皮肤的完整性;手术操作简单, 无需特殊器械即可完成。 术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清创必须彻底;②认真甄别皮肤损伤情况,可以边修剪边观察, 一般远端修剪成全厚皮或中厚皮,逐渐过渡到带真皮下血管网皮,近蒂处则仅修剪除少量脂 肪组织,避免呈跳跃式修剪;③包扎时按植皮的要求,要有一定的压力,对皮片或真皮下血 管网皮成活都有必要。 作者简介:熊明根(1951-),男,江西万年县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熊明根(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 整形外科,广东 广州 510282) 顾浩(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 整形外科,广东 广州 510282) 王晋煌(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 整形外科,广东 广州 510282) 参考文献: [1] 沈沛云. 切除伤区脂肪的全厚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附40例报告) [J]. 创伤杂志, 1985, 1(4): 36. [2] 赵本国. 全层皮片原位缝合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J]. 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 90, 4(1): 18. [3] 熊明根, 司徒朴, 陈金火. 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在手外伤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附16例报告)[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1, 11(3): 267. 更多相关文档请点击>>血管(1952)探讨(1409)皮肤(852)损伤(1815)制成(16)修剪(4)真皮(33)情况(294)部位(243)不同(864) |
欢迎光临 珍屯医学 (https://zhentu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