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屯医学

标题: 手及解剖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江    时间: 2018-7-24 00:30
标题: 手及解剖
[attach]2677[/attach]
掌握和人类右手的背面

[attach]2679[/attach]
人的手X射线

手是位于人类,黑猩猩,猴子和狐猴等灵长类动物的前臂或前肢末端的一种易于抓握的多指附肢。其他一些脊椎动物如考拉(每只“手”上有两个相对的拇指,指纹与人类指纹非常相似)通常被描述为在其前肢上有“手”而不是爪子。浣熊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手”,虽然缺少相对的拇指。[1]

视频1: ↓ 手解剖动画教程
https://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w0731prhkj5

一些进化解剖学家使用术语“手”来更普遍地指代前肢上的数字附肢 - 例如,在鸟手的三个指是否涉及与恐龙手中相同的两位数同一丢失的情况下。[ 2]

人手通常有五个数字:四个手指加一个拇指; [3] [4]这些通常统称为五个手指,然而,拇指被包括作为一个手指。[3] [5] [ 6]它有27块骨头,不包括骨质骨,其数量因人而异,[7]其中14个是手指和拇指的指骨(近端,中间和远端)。掌骨连接手指和腕骨的腕骨。每只人手都有五个掌骨[8]和八个腕骨。

手指包含身体中一些最密集的神经末梢区域,是触觉反馈最丰富的来源。它们还具有最强的身体定位能力;因此,触觉与手紧密相关。像其他成对的器官(眼睛,脚,腿)一样,每只手主要由相对的大脑半球控制,因此手性 - 单手活动的首选手选择,例如用铅笔书写,反映了个人的大脑功能。

在人类中,手在肢体语言和手语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地,两只手的十个数字和四个手指的十二个指骨(可通过拇指触摸)产生了数字系统和计算技术。

目录:
1 结构
1.1 区域
1.2 骨
1.2.1 弓
1.3 肌肉
1.3.1 内在
1.3.2 外在
1.4 神经支配
1.5 皮肤
1.6 变化
2 临床意义
3 进化
4 其他图像
5 另见
6 注意事项
7 参考文献

结构体
许多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的抓握附肢形状类似于爪子,爪子和爪子之类的手,但这些在科学上并不被认为是抓手。 在这个意义上用术语“手”来区分前爪的末端与后爪的终结是科学的一个例子。 唯一真正的抓握手出现在哺乳动物的灵长类动物中。 手也必须有相反的拇指,如文中后面所述。

手位于每个臂的远端。 猿和猴子有时被描述为有四只手,因为脚趾很长并且拇趾是可以相对的并且看起来更像拇指,因此脚可以用作手。

进化解剖学家有时会使用“手”这个词来指代前肢上的指附肢,例如研究鸟手和恐龙手的三个指之间的同源性时。[2]

区域

[attach]2673[/attach]
人的手部分
人手区域包括:

手掌(Volar),是手前部的中央区域,位于掌骨的表面。该区域的皮肤包含真皮乳头以增加摩擦,例如也存在于手指上并用于指纹。
手背部(背侧)是手后部的相应区域。
手的后跟是位于掌骨近端的掌骨基部前方的区域。当使用手掌支撑时,例如在倒立中,该区域承受最大的压力。
手上有五个数字,特别是钉子固定在末端以代替正常的爪子。四个手指可以折叠在手掌上,这样可以抓住物体。每个手指从最接近拇指的手指开始,都有一个俗名,以区别于其他手指:

食指,指针,食指或第二指
中指或长指或第三位
无名指或第四指
小指,小拇指,小指,婴儿手指或第5指
拇指(连接到第一掌骨和梯形)位于其中一侧,平行于手臂。 识别人手的可靠方法是存在可相对的拇指。 可以通过与手指相反的能力来识别相反的拇指,称为反对的肌肉动作。

视频2: ↓ 临床解剖 - 手,手腕(手掌侧屈)
https://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f0731hlzsxv



[attach]2664[/attach]
人类手的骨

[attach]2670[/attach]
手骨动画

人手的骨骼由27块骨头组成:[9]手腕的八个短腕骨组织成近端排(舟状,月状,三角和豌骨),与前臂骨骼连接,远端排(大多角,小多角,头状和钩骨),与手的五个掌骨的基部连接。掌骨的头部将依次与手指和拇指的近节指骨的基部进行关节连接。这些与手指的关节是被称为关节的掌指关节。当从解剖位置(掌心向上)观察手时,十四个指骨构成手指和拇指,并且编号为I-V(拇指指向小指)。四个手指各由三个指骨组成:近端,中间和远端。拇指仅由近端和远端指骨组成。[10]这些掌骨与手指和拇指的指骨一起形成五条射线或多关节链。

由于旋后和旋前(围绕前臂轴的旋转)被添加到手腕的两个运动轴上,尺骨和半径有时被认为是手骨骼的一部分。

手中有许多骨质骨,嵌入肌腱的小骨化节点;确切的数字因人而异:[7]而在几乎所有的拇指掌指关节都发现了一对骨质骨,在拇指的指间关节(72.9%)和小指的掌指关节也常见骨质骨(82.5%)和食指(48%)。在极少数情况下,除了长指之外,在所有掌指关节和所有远端指间关节中都发现了骨质骨。

视频3: ↓ 如何画手 - 手的肌肉解剖
https://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j0731z72b1t

关键是:

手的指间关节(数字骨头之间的铰链关节)
掌指关节(指与手掌相遇)
腕间关节(手掌与手腕相遇)
手腕(也可能被视为属于前臂)。


[attach]2663[/attach]
手的弓
红色:其中一个斜弓
棕色:指的纵向弓之一
深绿色:横向腕骨弓
浅绿色:横掌骨弓
手的固定和移动部分通过形成骨拱来适应各种日常任务:纵向弓(由手指骨及其相关的掌骨形成的射线),横向弓(由腕骨和掌骨远端形成) )和斜弓(拇指和四指之间):

在手的纵向弓形或射线中,拇指的那些是最可移动的(并且是最不纵向的)。虽然由小指及其相关的掌骨形成的射线仍然提供一些移动性,但剩余的射线是坚硬的。然而,由于其屈肌和伸展肌腱的排列,食指的指骨关节为其手指提供了一些独立性。[11]

腕骨形成两个横向排,每个排形成手掌侧的拱形凹面。因为近端弓同时必须适应半径的关节表面和远端腕管排,所以它必须是柔性的。相比之下,头状物,即远端弓的“基石”,与掌骨一起移动,因此远端弓是刚性的。这些弓的稳定性更多地取决于腕部的韧带和胶囊,而不是腕骨的互锁形状,因此腕部在屈曲时比在伸展时更稳定。[11]远端腕骨弓影响CMC关节和手的功能,但不影响腕关节或近端腕骨弓的功能。保持远端腕骨弓的韧带是横向腕骨韧带和腕骨间韧带(也是横向定向的)。这些韧带也形成腕管,有助于深层和浅层掌弓。附着在TCL和远端腕骨上的几根肌腱也有助于维持腕弓。[12]

与腕骨相比,由掌骨(拇指和小指)的移动性导致由掌骨远端形成的弓形是柔韧的。当这两个掌骨相互接近时,手掌沟就会加深。最中央的掌骨(中指)是最坚硬的。它和它的两个邻居通过掌骨的互锁形状与腕骨相连。拇指掌骨仅与梯形连接,因此完全独立,而第五掌骨(小指)与第四掌骨(无名指)半独立,形成第五掌骨的过渡元素。[11]

四个手指与拇指一起形成四个倾斜的拱门,其中食指的弓形在功能上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精确抓握,而小指的拱形为动力抓握提供了重要的锁定机构。 拇指无疑是手的“主指”,为所有其他手指赋予价值。 它与食指和中指一起形成了动态的三指配置,负责大多数不需要力的握把。 戒指和小指更加静止,当需要很大的力量时,准备好与手掌相互作用。[11]

另见:脚弓
肌肉
主要文章:手的肌肉

[attach]2676[/attach]
手腕和手掌的肌肉和其他结构

作用在手上的肌肉可以细分为两组:外在肌肉群和内在肌肉群。 外在肌肉群是长屈肌和伸肌。 它们被称为外在因为肌肉腹部位于前臂上。

固有
内在的肌肉群是鱼际(拇指)和小鱼际(小指)肌肉; 骨间肌(四个背侧和三个掌侧)起源于掌骨之间; 并且由于深屈肌(并且因为它们没有骨源而特殊)而产生的躯干肌肉插入背侧伸肌罩机构。[13]

外在

[attach]2669[/attach]
手腕伸缩器(手背)

手指有两个长的屈肌,位于前臂的下侧。它们通过肌腱插入手指的指骨。深屈肌附着于远端指骨,并且表面屈肌附着于中节指骨。屈肌允许手指的实际弯曲。拇指在鱼际肌群中有一个长屈肌和一个短屈肌。人体拇指还有鱼际组中的其他肌肉(对掌肌和外展肌短肌),拇指相反移动,使得抓握成为可能。

伸肌位于前臂的后部,并且以比屈肌更复杂的方式连接到手指的背部。肌腱与骨间和躯干肌肉结合形成伸肌机制。扩展器的主要功能是理顺数字。拇指在前臂有两个伸肌;这些肌腱形成解剖鼻烟窝。此外,食指和小指具有额外的伸肌,例如用于指向。伸肌位于6个独立的隔间内。

前四个隔室位于半径下侧背侧的凹槽中,而第五隔室位于半径和尺骨之间。第6个隔室位于尺骨下侧背部的凹槽中。

神经支配

[attach]2668[/attach]
上肢的皮肤神经支配

手由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神经支配。

运动神经支配
桡神经支配手指伸肌和拇指外展肌,从而延伸到手腕和掌指关节(指关节)的肌肉;然后外展并伸展拇指。正中神经支配腕部和拇指的屈肌,拇指的外展肌和对角线,第一和第二蚓状肌。尺神经支配手部剩余的内在肌肉。[14]

手的所有肌肉都受到臂丛(C5-T1)的支配,可以通过神经支配进行分类:[15]

皮肤神经支配
桡神经支配手背从拇指到无名指的皮肤以及食指,中指和半指环的背侧至近端指间关节。正中神经支配拇指,食指,中指和半指环的手掌侧。背侧分支支配食指,中指和半指的远端指骨。尺神经支配手的尺骨三分之一,无论是手掌还是手背,以及小环和半环指。[14]

除了食指的小指和掌侧表面之外,这种一般模式存在相当大的变化。例如,在某些人中,尺神经供应整个无名指和中指的尺侧,而在其他人中,正中神经供应整个无名指。[14]

皮肤

[attach]2675[/attach]
左:手掌的乳头状突起

[attach]2681[/attach]
右:异形
手掌前部的无毛(无毛)皮肤相对较厚,可以沿着手的弯曲线弯曲,皮肤与下面的组织和骨骼紧密结合。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手部的手掌(以及脚掌)通常更轻 - 与皮肤的另一侧相比,在皮肤较暗的个体中甚至更轻。实际上,在掌跖皮肤的真皮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抑制黑色素的产生,从而抑制棕褐色的能力,并促进表皮的角质层和角质层的增厚。涉及抓握的皮肤的所有部分都被作为摩擦垫的乳头状脊(指纹)覆盖。相比之下,背侧毛茸茸的皮肤薄,柔软,柔韧,因此当手指伸展时皮肤会反弹。在背侧,皮肤可以在手上移动达3厘米(1.2英寸);皮肤机械感受器的重要输入。[16]

手的网是“连接数字的皮肤折叠”[17]。位于每组手指之间的这些网状物称为皮肤皱褶(叉指褶皱或趾间褶皱)。它们被定义为“手指和脚趾之间的皮肤皱褶或基本网状物之一”。[18]

变异
更多信息:数字比率
成人的食指长度与无名指长度的比率受到子宫内胚胎的雄性激素暴露水平的影响。两性的这一数字比率均低于1,但男性的平均数比率低于女性。

临床意义

[attach]2680[/attach]
一个十岁的男孩左手的X射线多指。
许多遗传性疾病会影响手部。 多指畸形存在超过通常数量的手指。导致这种疾病的疾病之一是Catel-Manzke综合征。手指可以融合成一种称为无关紧要的疾病。或者可能缺少一个或多个中央手指 - 这种情况称为缺指畸形。另外,有些人出生时没有一只手或双手(先天性无肢)。

有几种皮肤状况会影响手部,包括指甲。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影响手部,尤其是手指的关节。

一些病症可以通过手外科手术治疗。这些包括腕管综合症,由正中神经受压引起的手和手指的疼痛状况,以及Dupuytren挛缩,这是一种手指向手掌弯曲而不能伸直的状态。类似的情况[需要澄清]是由于尺神经损伤导致一些手指不能弯曲的情况。

手的常见骨折是舟状骨骨折 - 舟骨骨折,其中一个腕骨。这是最常见的腕骨骨折,由于骨骼的血流量有限,可以缓慢愈合。拇指根部有各种类型的骨折;这些被称为Rolando骨折,Bennet骨折和Gamekeeper拇指。另一种常见的骨折,称为拳击手的骨折,是指掌骨的颈部。

演化

[attach]2671[/attach]
爪哇树的“手”和人类
灵长类动物的手脚是从大约6千万年前生活的半树栖树的移动手中演化而来的。这种发展伴随着大脑的重要变化和眼睛重新定位到面部前方,一起允许控制抓握所需的肌肉控制和立体视觉。这种抓握,也称为动力抓握,通过拇指和远端指垫之间的精确抓握来补充,这可通过可相对的拇指实现。 Hominidae(包括人类在内的巨猿)在大约360万年前获得了直立的双足姿势,这使得双手免于移动任务,并为人类手中的精确度和活动范围铺平了道路。[19]对现代人手中独有的特征的功能分析表明,它们与有效使用旧石器石工具相关的压力和要求是一致的。[20] [21]有可能在最早的原始人类中对双足姿势的细化进化,以便利用行李箱作为加速手的杠杆作用。[22]

虽然人手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征,包括可以单独控制到更高程度的更长的拇指和手指,但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手在解剖学上是相似的,并且人手的灵巧性不能仅仅根据解剖学因素来解释。手部运动的神经机制是一个主要因素;灵长类动物已进化出皮层运动区域和脊柱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大脑皮层单突触控制手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将双手“靠近”大脑。[23]因此,人类手的最近进化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直接结果,因此,手是我们意识的直接工具 - 分化触觉的主要来源 - 以及能够做出手势的精确工作器官 - 我们个性的表达。[24]

[attach]2662[/attach]
大猩猩,大拇指的大型现存灵长类动物和拉密达地猿的手骨骼,大型上新世灵长类动物,具有相对类似人类的拇指
然而,在人类手中仍然存在几个原始特征,包括五指(具有五个手指),手掌和手指的无毛皮肤,以及在人类胚胎,嗜食者和猿类中发现的中心。此外,手的内在肌肉的前体存在于最早的鱼类中,反映出手从胸鳍进化而来,因此在进化方面比手臂更老。[19]

人手的比例是拟态的(祖先和现存的灵长类动物共有);细长的拇指和短手更接近于中新世猿的手部比例,而不是现存的灵长类动物。[25]人类没有从关节猿走来,[26]并且黑猩猩和大猩猩独立地获得了延长的掌骨,作为适应其运动模式的一部分。[27]最有可能存在于黑猩猩 - 人类最后共同祖先(CHLCA)中并且在现代人类中不存在的一些原始手部特征仍存在于南方古猿,傍人和弗洛里斯人的手中。这表明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的衍生变化直到250万至150万年前或最早出现的阿库利亚石器之后才发展,并且这些变化与工具相关的任务相关,超出了其他人类所观察到的任务。 [28]早期人类拉密达地猿的拇指几乎和人类一样健壮,因此这可能是一种原始特征,而其他现存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手掌则拉长到拇指的某些原始功能丢失的程度(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度树栖的灵长类动物,如蜘蛛猴)。在人类中,大脚趾因此比拇指更有利。[27]

有一种假设认为现代人手的形式特别有利于形成紧凑的拳头,大概是为了战斗目的。拳头紧凑,因此作为武器有效。它还为手指提供保护。[29]然而,这并不被广泛认为是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作用于手部形态的主要选择压力之一,工具的使用和生产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21] [30] [31] [32]

其他图片

[attach]2674[/attach]
手腕和腕骨的说明。

[attach]2666[/attach]
左手的骨头掌侧面。

[attach]2665[/attach]
左手的骨。背表面。

[attach]2678[/attach]
静态人体的手的物理特性。

[attach]2667[/attach]
古巴医生检查病人的手。萨拉,解放区,几内亚比绍,1974

[attach]2672[/attach]
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年轻女孩的手。

也见
本文使用解剖学术语; 有关概述,请参阅解剖术语。
指纹分类法
皮纹
手指计数
手指追踪
手倒立
手的力量
手走路
由于双足行为导致的人类骨骼变化
指关节行走
手相术 - 基于手掌线的算命。
Manus(解剖学)
Mudra - 手势的印度语术语。

笔记:
1. Thomas, Dorcas MacClintock ; illustrated by J. Sharkey (2002). A natural history of raccoons. Caldwell, N.J.: Blackburn Press. p. 15. ISBN 978-1-930665-67-5.
2. Xu et al. 2009
3. Mark L. Latash (18 March 2008). Syner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pp. 137–. ISBN 978-0-19-533316-9.
4. Tracy L. Kivell; Pierre Lemelin; Brian G. Richmond; Daniel Schmitt (10 August 2016). The Evolution of the Primate Hand: Anatomical, Developmental, Functional, and Paleontological Evidence. Springer. pp. 7–. ISBN 978-1-4939-3646-5.
5. Goldfinger, Eliot (1991). Human Anatomy for Artists : The Elements of Form: The Elements of Fo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77, 295.
6. O'Rahilly,, Ronan; Müller, Fabiola (1983). Basic Human Anatomy: A Regional Study of Human Structure. Saunders. p. 93.
7. Schmidt & Lanz 2003, p. 105
8. Marieb 2004, p. 237
9. Tubiana, Thomine & Mackin 1998, p. 4
10. [Saladin, Kenneth S. Anatomy & Physiology: The Unity of Form and Functio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007. Print.]
11. Tubiana, Thomine & Mackin 1998, pp. 9–14
12. Austin 2005, pp. 319–320
13. "Medical mnemonics". LifeHugge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7-13. Retrieved 2009-12-19.
14. Jones & Lederman 2006, pp. 16–18
15. Ross & Lamperti 2006, p. 257
16. Jones & Lederman 2006, pp. 18–21
17. "Web".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05. (Subscription or UK public library membership required.)
18. "web of fingers/ toes". Farlex Medical Dictionary. Farlex Partner Medical Dictionary. Retrieved 14 March 2016.
19. Schmidt & Lanz 2003, p. 1
20. Key and Lycett (2011) Technology based evolution? A biometric test....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1. Rolian et al., 2011
22. Marzke 2009
23. Flanagan & Johansson 2002
24. Putz & Tuppek 1999
25. Almécija 2009
26. Kivella & Schmitt 2009
27. Lovejoy et al. 2009, Abstract, pp. 101–102
28. Tocheri et al. 2008
29. Reardon 2012, Knight 2012, Morgan & Carrier 2013
30. Key and Lycett, 2011
31. williams et al., 2012
32. Key, 2013

参考:
1.Almécija, Sergio (2009). "Evolution of the hand in Miocene apes: implicati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hand (PhD Thesis)" (PDF).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
2.Austin, Noelle M. (2005). "Chapter 9: The Wrist and Hand Complex". In Levangie, Pamela K.; Norkin, Cynthia C. Joi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4th ed.). Philadelphia: F. A. Davis Company. ISBN 0-8036-1191-9.
3.Flanagan, J Randall; Johansson, Roland S (2002). "Hand Movements". Encyclopedia of the human brain (PDF). Elsevier Science.
4.Jones, Lynette A.; Lederman, Susan J. (2006). "Structure of the Skin". Human hand fun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17315-4.
5.Kivella, Tracy L.; Schmitt, Daniel (August 25, 2009). "Independent evolution of knuckle-walking in African apes shows that humans did not evolve from a knuckle-walking ancestor". PNAS. 106 (34): 14241–14246. Bibcode:2009PNAS..10614241K. doi:10.1073/pnas.0901280106. PMC 2732797 Freely accessible. PMID 19667206.
6.Knight, Kathryn (2012). "Fighting Shaped Human Han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doi:10.1242/jeb.083725.
7.Lovejoy, C. Owen; Suwa, Gen; Simpson, Scott W.; Matternes, Jay H.; White, Tim D. (October 2009). "The Great Divides: Ardipithecus ramidus Reveals the Postcrania of Our Last Common Ancestors with African Apes". Science. 326 (5949): 73, 100–106. Bibcode:2009Sci...326..100L. doi:10.1126/science.1175833. PMID 19810199.
8.Marieb, Elaine N (2004).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Sixth ed.). Pearson PLC. ISBN 0-321-20413-1.
9.Marzke, Mary. "Evolution of the hand and bipedality". Massey University, NZ.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17.
10.Morgan, Michael H.; Carrier, David R. (January 2013). "Protective buttressing of the human fist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inin hands". J Exp Biol. 216: 236–244. doi:10.1242/jeb.075713.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17.
11.Putz, RV; Tuppek, A. (November 1999). "Evolution of the hand". Handchir Mikrochir Plast Chir. 31 (6): 357–61. doi:10.1055/s-1999-13552. PMID 10637723.| accessdate =
12.Reardon, Sara (December 19, 2012). "Human hands evolved so we could punch each other".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17.
13.Ross, Lawrence M.; Lamperti, Edward D., eds. (2006). Thieme Atlas of Anatomy: General Anatomy and Musculoskeletal System. Thieme. ISBN 1-58890-419-9.
14.Schmidt, Hans-Martin; Lanz, Ulrich (2003).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Hand. Thieme. ISBN 1-58890-007-X.
15.Tocheri, Matthew W.; Orr, Caley M.; Jacofsky, Marc C.; Marzke, Mary W. (2008).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hominin hand since the last common ancestor of Pan and Homo". J. Anat. (212): 544–562. doi:10.1111/j.1469-7580.2008.00865.x. PMC 2409097 Freely accessible. PMID 18380869. (Abstract, PubMed) (PDF, Smithsonian)
16.Tubiana, Raoul; Thomine, Jean-Michel; Mackin, Evelyn (1998). Examination of the Hand and Wrist (2nd ed.). Taylor & Francis. ISBN 978-1-85317-544-2.
17.Xu, X; Clark, JM; Mo, J; Choiniere, J; Forster, CA; Erickson, GM; Hone, DWE; Sullivan, C; Eberth, DA; Nesbitt, S; Zhao, Q; Hernandez, R; Jia, CK; Han, FL; Guo, Y (2009). "A Jurassic ceratosaur from China helps clarify avian digital homologies". Nature. 459 (7249): 940–944. Bibcode:2009Natur.459..940X. doi:10.1038/nature08124. PMID 19536256.




欢迎光临 珍屯医学 (https://zhent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