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或耳外耳是耳朵的外部部分,其由耳廓和耳道[1]组成。 它收集声音能量并将其聚焦在鼓膜上。
人耳解剖图:
   棕色是外耳。
   红色是中耳。
   紫色是内耳。
耳朵。 侧面。
本文是记录人耳解剖学的系列文章之一
目录
1 结构
1.1 耳廓
1.2 耳道
1.3 肌肉
1.3.1 内在肌肉
1.3.2 外在肌肉
2 功能
3 临床意义
3.1 手术
4 附加图像
5 参考
结构
耳
主条目:耳廓(解剖学)
可见部分称为耳廓,也称为耳廓,特别是在其他动物中。 它由一块薄薄的黄色弹性软骨组成,覆盖着外皮,并通过韧带和肌肉与周围部分连接; 并且通过纤维组织开始耳道。 许多哺乳动物可以移动耳廓(带有耳肌),以便将听觉集中在某个方向,就像它们可以转动眼睛一样。 大多数人没有这种能力。[2]
耳道
主要文章:耳道
从耳廓,声波进入耳道(也称为外耳道),一个简单的管贯穿中耳。 该管从耳廓的底部向内引导并将振动传导至鼓室并放大3kHz至12kHz范围内的频率。
肌肉
内在肌肉
外耳的内在肌肉
耳朵的肌肉
肌肉的解剖学术语
外耳的内在肌肉是:
耳轮大肌主要是位于耳轮的前缘上的窄垂直带。它出现在下方,来自脊耳轮,并插入螺旋的前边界,正好它将要向后弯曲的位置。
小耳轮体是一个斜束,覆盖了小脚耳轮。
耳屏肌是耳屏侧面的短而扁平的垂直带。也被称为迷你耳垂。
对耳屏来自对峙的外部,并插入到对耳屏和反对耳中。
横向肌肉放置在耳廓的头部表面上。它由散在的纤维组成,部分肌腱和部分肌肉,从耳甲隆起延伸到与耳舟相对应的突出部分。
在颅面上的斜肌也由从外耳的上部和后部延伸到紧靠其上方的凸起的一些纤维组成。
外在肌肉
耳廓肌肉
耳廓的肌肉
耳廓肌肉与其他面部肌肉相关
肌肉的解剖学术语
耳廓肌肉(或外在肌肉)是耳廓或外耳周围的三块肌肉:
前耳肌
上耳廓肌
后耳肌
上肌肉是三者中最大的,其次是后部和前部。
在一些哺乳动物中,这些肌肉可以调节耳廓的方向。在人类中,这些肌肉几乎没有动作。耳廓前部将耳廓向前和向上拉; 耳肌上级略微抬高它; 耳肌后部将其向后拉。
功能
对于3kHz左右的频率,外耳配置的一个结果是选择性地将声压提高30到100倍。这种放大使人类对此范围内的频率最敏感 - 并且还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在此频率附近特别容易发生声学损伤和听力损失。大多数人类语音也分布在3 kHz左右的带宽内。[3]
临床意义
外耳的畸形可能是遗传性疾病或暴露于环境因素(如辐射,感染)的结果。这些缺陷包括:
耳前瘘,是一个狭长的管,通常靠近耳屏。这可以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遗传,并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患有慢性感染。[4]
美容缺陷,如耳朵非常大,耳朵小。[4] [5]
可能导致功能障碍的畸形,如外耳道闭锁[6]或耳廓发育不全,[6]
遗传综合症,包括:
Konigsmark综合征,以耳朵小和外耳道闭锁为特征,导致传导性听力丧失,并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4]
Goldenhar综合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的影响耳朵,眼睛,颅骨和椎骨的发育异常的组合。[4]
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其特征为耳廓发育不良,耳道部分闭锁,听小骨和鼓室腔发育不全,以及“混合”耳聋(感觉神经和导电),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4] [7]
Crouzon综合征,以外耳道双侧闭锁为特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7]。
手术
通常,手术会治疗畸形,但有时也会使用人工假体。[5]
除非长期发炎,否则耳前瘘管一般不会治疗。[5]
没有功能障碍的美容缺陷通常在6-7岁后修复。[4]
如果畸形伴有可以纠正的听力损失,那么早期使用助听器可以防止完全听力丧失。[4]
其他图片
外耳和中耳,从正面打开。 右边。
参考: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page 1033 of the 20th edition of Gray's Anatomy (1918)
nyu.edu/classes/bello/FMT_files/2_hearing.pdf "Hearing" by Juan P Bello
http://www.livescience.com/33809-wiggle-ears.html
Purves, Dale, George J. Augustine, David Fitzpatrick, William C. Hall, Anthony-Samuel LaMantia, James O. McNamara, and Leonard E. White (2008). "Chapter 13". Neuroscience. 4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p. 317. ISBN 978-0-87893-697-7.
Богомильский, Чистякова 2002.
Пальчун, Крюков 2001.
СЭС 1986.
Асанов и др.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