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人本主义心理学

作者:大江 | 时间:2019-1-13 00:09:12 | 阅读:501| 显示全部楼层
人文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视角,它在20世纪中期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B.F.Skinner的行为主义的局限性而崭露头角。[1]这种方法源于苏格拉底到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实现和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这种心理学观点有助于使客户相信所有人都天生就是好人。[2]它采用整体的人类生存方式,特别关注创造力,自由意志和积极的人类潜能等现象。它鼓励将自己视为比我们各部分的总和更大的“整体人”,并鼓励自我探索而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行为。人文心理学承认精神愿望是心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新兴的超个人心理学领域有关。[3] [4]

这种类型的治疗主要是鼓励自我意识和正念,帮助客户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从一组反应转变为更健康的自我意识和有思想的行动。从本质上讲,这种方法可以将正念和行为疗法融合在一起,并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

在人文主义心理学协会的一篇文章中,人文疗法的好处被描述为“将我们陷入困境的文化带回其自身健康道路的重要机会。比任何其他疗法,人道主义 - 存在主义疗法更能塑造民主。客户的意识形态低于其他治疗方法。自由选择最大化。我们验证客户的人类潜能。“[2]

在20世纪,人文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力量”,不同于先前的,甚至更少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方法。在后工业社会中,人文心理学变得更加重要;例如,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都不会产生情绪智力。

其在美国的主要专业组织是人文心理学协会和人文心理学协会(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部)。在英国,有英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从业者协会。

目录
1 起源
1.1 概念起源
1.2 实际起源
2 科学研究方向
3 该领域的发展
4 咨询和治疗
4.1 途径
4.2 同理心和自助
4.3 理想的自我
4.4 非病理
5 社会应用
5.1 社会变革
5.2 社会工作
5.3 企业的创造力
6 参考

起源
人文心理学的早期资料之一是卡尔罗杰斯的作品,他受到奥托·兰克的强烈影响,后者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与弗洛伊德打破。罗杰斯的重点是确保发展过程能够带来更健康,更具创造性的个性功能。罗杰斯也提出了“实现趋势”一词,这个概念最终导致亚伯拉罕马斯洛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类需求之一进行研究。[5] [6]罗杰斯和马斯洛引入了这种积极的人文主义心理,以回应他们所认为的过度悲观的精神分析观点。[7] [8]

其他灵感来源包括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

概念起源
人文主义方法的根源在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想[9](参见Kierkegaard,Nietzsche,Heidegger,Merleau-Ponty和Sartre)。 东方哲学和心理学在人文主义心理学以及犹太 - 基督教个人主义哲学中也发挥着核心作用,因为每个人都对人类存在和意识的本质有着相似的关注。[4]

卡尔罗杰斯的头部线条画
Carl Rogers (1902–1987), one of the founder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jpg
卡尔罗杰斯(1902-1987),人文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有关个人主义影响力人物的更多信息,请参阅:Emmanuel Mounier,Gabriel Marcel,Denis de Rougemont,Jacques Maritain,Martin Buber,Emmanuel Levinas,Max Scheler和Karol Wojtyla

由于行为主义源于伊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并为美国学术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与约翰·B·沃森和B.F.斯金纳的名字相关,亚伯拉罕·马斯洛将行为主义称为“第二力量”。历史上,“第一力量”是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埃里克·埃里克森,卡尔·荣格,埃里希·弗洛姆,凯伦·霍尼,梅兰妮·克莱因,哈里·斯塔利文等人。[10]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对独特的人类问题感兴趣,例如自我,自我实现,健康,希望,爱情,创造力,自然,存在,成为,个性和意义 - 即对人类的具体理解存在,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和克拉克穆斯塔卡斯,他们有兴趣建立一个专注于心理学的专业协会,专注于后工业社会所要求的人力资本的这些特征。

人文心理学的观点总结了人类心理学的五个核心原则或假设,这些原则在詹姆斯·布格塔尔于1964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阐述[11]并由汤姆格林宁改编,[12]心理学家和人文心理学期刊的长期编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基本原则是:

人类作为人类,取代了他们各部分的总和。它们不能简化为组件。
人类在独特的人类环境中以及宇宙生态中存在。
人类意识到并意识到了 - 即,他们是有意识的。人类意识总是包括在其他人的背景下对自己的认识。
人类有能力做出选择,因此有责任。
人类是有意的,瞄准目标,意识到他们会引发未来的事件,并寻求意义,价值和创造力。
虽然人文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协会(第32分部)中的一个特定部门,但人文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中的一门学科,而是对人类状况的一种观点,它可以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信息。

实际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军事心理学家带来了实际压力,他们有更多的病人需要观察和照顾,而不是时间或资源。团体治疗的起源就在这里。[引证需要] Eric Berne的书籍进展表明了这种从我们所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用心理学转变为他后来的创新,交易分析,[引证需要]最具影响力的形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的人文主义心理学。

科学研究的方向
人文心理学家通常不相信我们会通过笛卡尔 - 牛顿的科学研究来理解人类的意识和行为。[13]人文心理学家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反对意见是,它们源于并适用于物理科学[14],并不是特别适合研究人类意义制造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15] [16] [17]

然而,人文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涉及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例如:

亚伯拉罕·马斯洛以可检验的假设形式提出了他的许多人类成长理论,[18] [19] [20]他鼓励人类科学家对它们进行测试。
在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协会成立后不久,其总裁,心理学家Sidney Jourard开始了他的专栏,宣称“研究”是一个优先事项。 “人文主义心理学将得到最好的服务,如果它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独特的人的品质”(重点补充)[21]
1966年5月,AAHP发布了一份时事通讯社论,证实了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在选择研究和研究程序问题方面的意义,并反对主要强调客观性而牺牲重要性。”[22]这强调了研究对人文心理学家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特殊形式的人类科学研究的兴趣。
同样,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人文心理学(APA第32分部)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使研究成为人文主义?”的文章。[23]正如唐纳德·波林霍恩所指出的那样,“人文主义理论并未提出人类行为完全独立于环境或身体的机械和有机秩序,但它确实表明,在经验意义的限度内,作为统一的人可以选择以不是由事先事件决定的方式行事......这就是我们寻求的理论通过我们的研究进行测试“(第3页)。

人类科学观点并不反对定量方法,但是,跟随Edmund Husserl:

有利于让这些方法来自主题而不是不加批判地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24]和
提倡方法论多元化。因此,心理学的许多主题都适用于定性方法(例如悲伤的生活体验),并且定量方法主要适用于可以计算某些事物而不平衡现象(例如哭泣的时间长度)。
研究仍然是人文心理学议程的一部分,尽管更多的是整体性而非还原性焦点。人文主义心理学运动形成后的几十年中,人类的研究方法逐渐发展。[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该领域的发展
这些初步会议最终导致了其他发展,最终将人文心理学描述为心理学中可识别的“第三力量”(第一力量:精神分析,第二力量:行为主义)。重大发展包括1961年人文心理学协会(AHP)的成立以及1961年“人文心理学杂志”(最初的“凤凰”)的发布。

随后,高等院校人文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数量和入学人数不断增加。 1971年,作为一个领域的人文主义心理学被美国心理学会(APA)认可,并在APA内授予其自己的分部(第32分部)。第32分部出版了自己的学术期刊“人文主义心理学家”。[4]

被认为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奠定基础的主要理论家是奥托·兰克,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和罗洛·梅。马斯洛在布兰代斯大学的这些年里深受Kurt Goldstein的影响。精神分析作家也影响了人文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自己也着称承认他在“走向存在的心理学”中对弗洛伊德的负债[35]其他精神分析的影响包括威廉·赖希的作品,他讨论了一个基本上“好”,健康的核心自我和性格分析(1933),以及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神话和原型强调。该运动的其他值得关注的灵感包括Roberto Assagioli,Gordon Allport,Medard Boss,Martin Buber(接近Jacob L. Moreno),James Bugental,Viktor Frankl,Erich Fromm,Hans-Werner Gessmann,Amedeo Giorgi,Kurt Goldstein ,Sidney Jourard,RD Laing,Clark Moustakas,Lewis Mumford,Fritz Perls,Anthony Sutich,Thomas Szasz,Kirk J. Schneider和Ken Wilber。[4] [36]卡尔罗杰斯在开发人文主义心理学之前接受了精神分析方面的培训。[5]

咨询和治疗
说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金字塔图

Diagram illustrating the.png
图解说明了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的“需求等级”理论。点击放大。
人文治疗的目的通常是帮助客户培养更强大,更健康的自我意识,也称为自我实现。[4] [37]人文疗法试图教导客户他们有自我实现的潜力。这种治疗方法基于洞察力,这意味着治疗师试图向客户提供有关其内心冲突的见解。[38]

途径
人文心理学包括几种咨询和治疗方法。在最早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发展理论,强调了需求和动机的等级;罗洛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承认人类的选择和人类生存的悲剧方面;以及以人为本或以客户为中心的卡尔罗杰斯疗法,以顾客自我指导和理解自身发展的能力为中心。[37]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是非指导性的;治疗师在没有判断的情况下倾听客户的意见,让客户自己获得洞察力。[38]治疗师应确保考虑所有客户的感受,并确保治疗师牢牢掌握客户的顾虑,同时确保有一种接受和温暖的气氛。[5]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在治疗期间积极倾听。[38]

治疗师不能完全不指导;然而,一个无条件的,接受的环境,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将鼓励接受和重视的感觉。[38]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应用,它运用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有自由理解自己生活的观点。他们可以自由地定义自己并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是一种人文疗法,迫使客户探索他们的生活意义及其目的。在拥有自由和有限制之间存在冲突。限制的例子包括遗传学,文化和许多其他因素。存在疗法涉及试图解决这种冲突。[5]

人文咨询和治疗的另一种方法是格式塔疗法,它将重点放在这里和现在,特别是作为一个机会,可以审视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并关注现在如何受到过去的影响。角色扮演在格式塔疗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真实地表达在其他情况下可能无法分享的情感。在格式塔疗法中,非语言提示是客户实际感受的重要指标,尽管表达了感情。

人文心理治疗的一部分还包括深度治疗,整体健康,遭遇群体,敏感性训练,婚姻和家庭治疗,身体工作,Medard Boss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4]和积极心理学。[39]

最近的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Marshall Rosenberg的非暴力传播品牌重塑似乎是该领域创新的前沿,因为它是极少数心理学中的一种,具有简单明了的人类心理模型和简单明了的方法论,适合任何两个人在没有专家干预的情况下解决和解决人际冲突,这是该领域的第一人。[需要引证]

乔治凯利的人本主义理论基于基本假设,一个人的行为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期。说明一个人的行为是基于对可能事件的期望和过去情况的解释。 <Sarah Mae Sincero(2012年2月13日)。人文主义视角与人格>

同情和自助
移情是人文治疗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这个想法着重于治疗师通过客户的眼睛看世界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一点,治疗师可能会被迫采用外部参考框架,治疗师不再像客户那样了解客户的行为和想法,而是严格地作为一种违背人文治疗目的的治疗师。包括在同情中,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人文心理学的关键要素之一。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治疗师需要为客户提供的护理。这确保治疗师不会成为关系中的权威人物,从而允许更加开放的信息流以及两者之间更友好的关系。实践人文疗法的治疗师需要表现出倾听的意愿并确保患者的舒适感,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感受可能会被分享,但不会强迫某人。[5]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之一马歇尔罗森伯格在他的非暴力传播概念中强调对这种关系的同情。

自助也是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Sheila Ernst和Lucy Goodison描述了在自助小组中使用一些主要的人文方法。[40]人文心理学适用于自助,因为它旨在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旦他们决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旦他们决定自助,他们就只能改善。共同咨询,这是一种纯粹基于自助的方法,也被视为来自人文心理学。[41]人文理论对其他形式的流行疗法产生了强烈影响,包括Harvey Jackins的重新评估咨询和Carl Rogers的工作,包括他的学生Eugene Gendlin; (见焦点)以及自80年代以来Hans-Werner Gessmann开发的人文主义心理剧。[42]

理想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包括理解因你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有所了解而产生的问题,以及那些与你实际上是谁(不一致)不匹配的问题。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以及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自我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通过人文疗法,对现在的理解使客户能够为他们真正的自我概念增添积极的体验。目标是让自我的两个概念变得一致。罗杰斯认为,只有当治疗师能够保持一致时,才能在治疗中找到真正的关系。信任愿意公开分享感情的人要容易得多,即使这可能不是客户总是想要的;这使治疗师能够建立牢固的关系。[5]

非病理性
人文心理学倾向于超越心理学的医学模型,以便开辟一个非病态的人的观点。[37]这通常意味着治疗师淡化一个人生活的病理方面,有利于健康方面。人文心理学试图成为一种人类经验的科学,关注人的实际生活经验。[4]因此,一个关键因素是治疗师和客户的实际会面以及他们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治疗师的作用是创造一个客户可以自由表达任何想法或感受的环境;他不建议谈话的主题,也不以任何方式指导谈话。治疗师也不会分析或解释客户的行为或客户分享的任何信息。治疗师的作用是提供同理心并倾听客户的意见。[5]

社会应用
社会变革

Virginia Satir.jpg
Virginia Satir

Erich Fromm.jpg
Erich Fromm

R. D. Laing.jpg
R. D. Laing

Alfred Adler.jpg
Alfred Adler

Wilhelm Reich.JPG
Wilhelm Reich

虽然个人转型可能是大多数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的主要焦点,但许多人也在调查紧迫的社会,文化和性别问题。[43]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豪斯(Richard House)和他的共同编辑在2018年的一本学术文集中写道:“从一开始,人文主义心理学就以一种主流科学的方式与社会,文化和政治进行了无畏和无畏的交往,”实证主义“心理学一直试图避免”。[44]一些最早与心理人文主义有关并受其启发的作家探讨了社会政治主题。[4] [44]例如: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实现社区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45]
Medard Boss将健康定义为对世界的开放性,将健康视为阻碍或限制开放性的心灵或社会中的任何东西。[45]
埃里希弗洛姆认为,极权冲动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由的不确定性和责任的恐惧 - 克服这种恐惧的方法是敢于充分和富有同情心地过上生活。[46]
R. D. Laing分析了“正常”,日常经验的政治性质。[47]
罗洛梅说,人们已经失去了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他们的健康和人性依赖于有勇气建立适合当前挑战的新价值观。[48]
Wilhelm Reich认为,心理问题通常是由性压抑引起的,而后者则受到社会和政治条件的影响 - 这种情况可以而且应该改变。[49]
卡尔罗杰斯开始相信政治生活不一定要包括无休止的一系列赢家通吃战,它可以而且应该包括各方之间的持续对话。如果这种对话的特点是各方之间的尊重和各方的真实发言,就可以达成富有同情心的理解和 - 最终 - 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50] [51]
Virginia Satir深信,她的家庭治疗方法将使个人能够扩大意识,减少恐惧,并将社区,文化和国家融合在一起。[52]
相关工作并不局限于这些先驱思想家。 1978年,人道主义心理学协会(AHP)的成员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努力,探讨如何利用人文心理学原理推动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进程。[53]这项努力包括1980年在旧金山举行的“12小时政党”,近1,400名与会者[54]讨论了非传统社会思想家的演讲,如Ecotopia作者Ernest Callenbach,水瓶座阴谋作家Marilyn Ferguson,人/地球作者Theodore Roszak和新时代政治作家Mark Satin。[55] AHP总裁乔治伦纳德在宣言中总结了新的观点。它提出了这样的想法:转向缓慢增长或无增长的经济,权力下放和“非专业化”社会,教授社会和情感能力,以便为更人道的公共政策和更健康的文化奠定基础。[56]

还有许多其他尝试来阐明以人文心理为导向的社会变革方法。例如,1979年,心理学家Kenneth Lux和经济学家Mark A. Lutz呼吁建立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而非功利主义的新经济学。[57] [58]同样在1979年,加利福尼亚州立法委员约翰·瓦斯康塞洛斯出版了一本书,呼吁整合自由主义政治和人文 - 心理学的洞察力。[59]从1979年到1983年,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政治组织新世界联盟试图将人文心理学思想注入政治思想和过程; [60]其通讯的赞助商包括Vasconcellos和Carl Rogers。[61]

1989年,与卡尔·罗杰斯和保罗·弗莱雷合作过的莫琳·奥哈拉指出了两位思想家之间的融合。根据奥哈拉的观点,两者都注重发展压迫和非人化的情境的批判意识。[62]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Noetic Sc&#8203;&#8203;iences研究所所长Willis Harman认为,如果没有明显的意识改变,就不可能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63]在21世纪,Edmund Bourne,[64] Joanna Macy [65]和Marshall Rosenberg [66]等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继续将心理学见解应用于社会和政治问题。

除了用于思考社会变革之外,人文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人文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论来源。[67] [68]

社会工作
在心理治疗之后,社会工作是人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最重要的受益者。[69]这些理论对现代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改革,[70]尤其引领了特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出现:人文社会工作。人文社会工作实践,由马尔科姆·佩恩在他的书中人文社会工作中描述的大部分价值和原则:核心原则在实践中,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人文心理治疗实践,在人类生活和实践,发展自我,即创造力直接来源于灵性,发展安全和复原力,问责制,灵活性和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复杂性。[67]

此外,客户(作为人)和社会问题(作为人类问题)在社会工作中的表现和方法是从人文心理学的立场出发的。根据Petru Stefaroi的说法,客户的人文表现和方法以及他的人格实现的方式实际上是人文社会工作的理论 - 价值论和方法论基础。[71]

在设定目标和干预活动时,为了解决社会/人类问题,人文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关键术语和范畴占主导地位,例如:自我实现,人类潜能,整体方法,人类,自由意志,主观性,人类经验,自我决定/发展,灵性,创造力,积极思考,以客户为中心和以情境为中心的方法/干预,同理心,个人成长,赋权。[72]

企业的创造力
人文心理学对创造力和整体性的强调为工作场所中人力资本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创造力和情感互动的相关性。以前,“创造力”的内涵被保留并主要限于工作艺术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认知文化经济中工作,创造力被视为国际品牌的有用商品和竞争优势。这导致企业创造力培训员工在职培训,由Ned Herrmann在G.E.领导。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人文心理学的概念被纳入教育和社会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北美达到顶峰。然而,与整个语言理论一样,在大多数机构环境中,培训实践过于肤浅。尽管人文主义心理学提升了对整个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但在专业方面,它主要由个人持有执照的辅导员和治疗师来实践。在这些领域之外,人文心理学几乎为能量医学的每一种方法提供了基础;但是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很少的连贯性来轻松地讨论它。

另见:
Buddhism and psycholog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Esalen Institute
Gestalt Psychology
Gestalt Therapy
Humanism
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Organismic theory
Personal development
Positive psychology
Psychosynthesis
Saybrook University

参考:
Benjafield, John G. (2010).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Third Edition. Don Mills, 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57–362. ISBN 978-0-19-543021-9.
"Humanistic Therapy." CRC Health Group. Web. 29 Mar. 2015. http://www.crchealth.com/types-o ... -humanistic-therapy
"humanistic psychology n."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Edited by Andrew M. Col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Oxford Reference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 May 2010 [1]
Aanstoos, C. Serlin, I., & Greening, T. (2000). "A History of Division 32 (Humanistic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D. Dewsbury (Ed.), Unification through division: Histories of the division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V.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ramer.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Psychology 7th Ed. Pearson. ISBN 978-0-13-172967-4.
Kramer, Geoffrey P.; Douglas A. Bernstein; Vicky Phares (2009).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Psychology (7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p. 254.
Schacter. Psychology 2nd Ed. Worth Publishers. ISBN 978-1-4292-3719-2.
Schacter, Daniel L.; Daniel T. Gilbert; Daniel M. Wegner (2011). Psychology (2 ed.).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p. 15.
Humanistic Psychology, APA
AHP History, About Humanistic Psychology Archived 2010-08-2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ugental, J. (1964). The third force in psycholog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 19-26. doi:10.1177/002216786400400102
Greening, T. (2006). Five basic postulate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6(3), 239-239. doi:10.1177/002216780604600301
Carlson, Neil R. (2010).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Behaviour. Canada: Pearson Canada Inc. p. 22. ISBN 0-205-64524-0.
Harman, W. W. (1965). The humanities in an age of science. In F. T. Severin (Ed.), Humanistic viewpoints in psychology: A book of readings (pp. 282-91). New York, NY: McGraw-Hil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2)
Rogers, C. R. (1965). The place of the person in the new world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n F. T. Severin (Ed.), Humanistic viewpoints in psychology: A book of readings (pp. 387-407). New York, NY: McGraw-Hill.
Welch, I. D., & Rodwick, J. R. (1978). Communicating the sciences: A humanistic viewpoint. In I. D. Welch, G. A. Tate, & F. Richards (Eds.), Humanistic psychology: A source book (pp. 335-42). Buffalo, NY: Prometheus Books.
Polkinghorne, D. E. (1993).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20(2-3), 218-242.
Maslow, A. H. (1967). A theory of metamotivation: The biological rooting of the value-lif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7(2), 93-127. doi:10.1177/002216786700700201
Maslow, A. H. (1962). Notes on being-psycholog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2), 47-71. doi:10.1177/002216786200200205
Maslow, A. H. (2000). Theory Z. In D. C. Stephens (Ed.), The Maslow business reader (pp. 277-80). New York, NY: Wiley.
Jourard, S. M. (1963, December). Objectives outlined. Phoenix: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 1(1), 2.
AAHP Newsletter; May 1966; 3(1) p. 2 [Association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 (AHP)]
Polkinghorne, D. (1980). What makes research humanistic?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Division 32. Fal-Win. pp. 4-8.
Giorgi, Amedeo (2009). The descriptiv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in psychology: A modified Husserlian approach. Pittsburgh, PA: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207-0418-0
Bugental, J. F. T. (1967). Research areas and methods. In J. F. T. Bugental (Ed.), Challenge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pp. 79-81).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olkinghorne, D. E. (1992).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20(2), 218-242. doi:10.1080/08873267.1992.9986792
Sargent, S. S. (1967). Humanistic methodology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 J. F. T. Bugental (Ed.), Challenge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pp. 127-33). New York, NY: McGraw-Hill.
Krippner, S. (2001).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the light of postmodernity. In K. Schneider, J. F. T. Bugental, & J. F. Pierson (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Leading edge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289-304). London: SAGE.
Giorgi, A. (2005).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and research in the human sciences.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18(1), 75-82. doi:10.1177/0894318404272112
Taylor, E. (2009). The zen doctrine of “no-method”.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7(4), 295-306. doi:10.1080/08873260903113576
Pfaffenberger, A. (2005). Optimal adult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the dynamics of growth.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5(3), 279. doi:10.1177/0022167804274359
Franco, Z., Friedman, H., & Arons, M. (2008). Are qualitative methods always best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 research? A conversation on the epistemological divide between humanistic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6(2), 159-203. doi:10.1080/08873260802111242
Friedman, H. (2008). Humanistic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divide.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6(2), 113-126. doi:10.1080/08873260802111036
Barrell, . J., Aanstoos, C., Rechards, . C., & Arons, M. (1987). Human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7(4), 424-457. doi:10.1177/0022167887274004
Maslow, A. (1998).Towards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 New York: Wiley.
Moss, D. (2001). The roots and genealogy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K.J. Schneider, J.F.T. Bugental & J.F. Pierson (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Leading edge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5-20).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Clay, Rebecca A. (September 2002). "A renaissance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field explores new niches while building on its pas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onitor, 33 (8).
Myers, D. G. (2014). Psychology: Tenth edition in modules.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Duckworth, A. L., Steen, T. A., & Seligman, M. E. P.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 629-651.
Ernst, Sheila & Goodison, Lucy (1981). In our own hands: A book of self help therapy. London: The Women's Press. ISBN 0-7043-3841-6
John Rowan's Guide to Humanistic Psychology Archived 2006-09-2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
Hoffman, Louis, et al. (2009). Existential psychology East-West. University of the Rockies Press. ISBN 978-0-8207-0418-0
House, Richard; Kalisch, David; Maidman, Jennifer, eds. (2018). Humanistic Psychology: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Routledge, p. 73 (introduction to Part II, "Socio-Political-Cultural Perspectives"). ISBN 978-1-138-69891-8.
Moss, Donald. "The Roots and Genealogy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Schneider, Kirk J.; Pierson, J. Fraser; Bugental, James F. T., eds. (2015).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2nd ed., pp. 9–14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ction). ISBN 978-1-4522-6774-6.
Fromm, Erich (1994, orig. 1941). Escape from Freedom.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SBN 978-0-8050-3149-2.
Laing, R. D. (1967). The Politics of Experience and The Bird of Paradise. Penguin. ISBN 978-0-14-002572-9.
Engler, Barbara (2013). Personality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 Cengage, 9th ed., p. 357. ISBN 978-1-285-08880-8.
Avissar, Nissim (2016). Psychotherapy, Society, and Politic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algrave Macmillan, p. 12. ISBN 978-1-137-57596-8.
Kirschenbaum, Howard, and Henderson, Valerie Land. "A More Human World." In Kirschenbaum and Henderson, eds. (1989). The Carl Rogers Reader.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p. 433–435. ISBN 978-0-395-48357-2.
Thorne, Brian, with Sanders, Pete (2012). Carl Rogers. SAGE Publications, 3rd ed., pp. 119–120. ISBN 978-1-4462-5223-9.
Brothers, Barbara Jo, ed. (1991). Virginia Satir: Foundational Ideas. Routledge, pp. 139–140 ("Change in Individuals Related to World Peace" section). ISBN 978-1-56024-104-1.
Ferguson, Marilyn (September 4, 1978). "AHP Goes Public, Launches Era of Social Involvement". Brain/Mind Bulletin. Reprinted in AHP Newsletter, October 1978, pp. 9-11 (pdf pp. 6-8). Retrieved April 12, 2013.
Drach, Jack (May 1980). "High Expectations, Mixed Results: A Critique of AHP's 12-Hour Political Party". AHP Newsletter, p. 41. Retrieved April 12, 2013.
Unidentified author (May 1980). "Presenters". AHP Newsletter, p. 4. Retrieved April 12, 2013.
Leonard, George (May 1980). "Sketch for a Humanistic Manifesto". AHP Newskletter, pp. 5-7. Retrieved April 12, 2013
Lutz, Mark; Lux, Kenneth (1979). The Challenge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Introduction by Kenneth E. Boulding.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 p. ix. ISBN 978-0-8053-6642-6.
George, David (Spring 1990). "Review Essay. Humanistic Economics: The New Challenge".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vol. 48, no. 1, pp. 57–62. Discusses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Challenge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Vasconcellos, John (1979). A Liberating Vision: Politics for Growing Humans. Impact Publishers. ISBN 978-0-915166-17-6.
Olson, Bob; Saunders, Marilyn (December 1980). "The New World Alliance: Toward a Transformational Politics." AHP Newsletter, pp. 14–16. Retrieved May 9, 2016.
Stein, Arthur (1985). Seeds of the Seventies: Values, Work, and Commitment in Post-Vietnam America.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p. 136. ISBN 978-0-87451-343-1.
O'Hara, M. (1989).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as conscientiza&#231;&#227;o: The works of Carl Rogers and Paulo Freir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9(1), 11-35. doi:10.1177/0022167889291002.
Harman, Willis (1988). Global Mind Change: The New Age Revolution in the Way We Think. Warner Books edition. ISBN 978-0-446-39147-4. Substantially revised in 1998 as Global Mind Change: The Promise of the 21st Century. Introduction by Hazel Henderson.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SBN 978-1-57675-029-2.
Bourne, Edmund J. (2008). Global Shift: How a New Worldview Is Transforming Humanity.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ISBN 978-1-57224-597-6.
Macy, Joanna; Johnstone, Chris (2012). Active Hope: How to Face the Mess We're In Without Going Crazy. New World Library. ISBN 978-1-57731-972-6.
Rosenberg, Marshall B. (2005). The Heart of Social Change: How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Your World. Puddle Dancer Press. ISBN 978-1-892005-10-6.
Payne, M. (2011). Humanistic Social Work: Core Principles in Practice. Chicago: Lyceu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Stefaroi, P. (2012). Humanistic Paradigm of Social Work or Brief Introduction in Humanistic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Review, 1, pp. 161-174.
Ellenhorn, R. (1988). Toward a Humanistic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for Conviviality, Humanity & Society, Vol. 12, Issue 2, p.166.
Payne, 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3rd ed.), Chicago: Lyceum Books.
Stefaroi, P. (2009). Humanistic Perspective on Customer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Review, 1-2, pp. 9-34.
Humanistische Akademie. (1998). Humanistische Sozialarbeit, Berlin: Humanistische Akademie. Series: Humanismus aktuell, H. 3. Jg. 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