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系统心理学:Gregory Bateson

作者:大江 | 时间:2019-1-20 00:09:12 | 阅读:810| 显示全部楼层
Rudolph Arnheim (L) and Bateson (R) speaking at the American Federation.jpg
Rudolph Arnheim(L)和Bateson(R)在美国艺术联合会第48届年会上发表演讲,1957年4月6日/ Eliot Elisofon,摄影师。美国艺术联合会纪录,美国艺术档案馆,史密森尼学会。

Gregory Bateson(1904年5月9日 -  1980年7月4日)是一位英国人类学家,社会科学家,语言学家,视觉人类学家,符号学家和控制论家,他的工作与许多其他领域的工作相交叉。在20世纪40年代,他帮助将系统理论和控制论扩展到社会和行为科学。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开发了一种认识论的“元科学”,将不同科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各种早期形式的系统理论汇集在一起​​。[2]他的着作包括“心灵生态学的步骤”(1972)和“思想与自然”(1979)。 Angels Fear(1987年出版,死后出版)是由他的女儿玛丽凯瑟琳贝特森共同撰写的。

贝特森于1904年5月9日出生于英格兰剑桥郡的格兰切斯特。他是(卡罗琳)比阿特丽斯达勒姆和着名遗传学家威廉贝特森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在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之后,他被命名为格雷戈里(Gregory),他是奥地利僧侣,创立了现代遗传学。[3]

年轻的Bateson于1917年至1921年就读于Charterhouse学校,1925年在剑桥圣约翰学院获得生物学文学学士学位,并于1927年至1929年在剑桥继续学习.Bateson于1928年在悉尼大学讲授语言学。从1931年到1937年,他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院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年在新几内亚和巴厘岛的南太平洋做人类学。在1936年至1950年期间,他与玛格丽特米德结婚。[4]那时他在移居美国之前将他的知识用于战争。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Bateson和他的同事Donald Jackson,Jay Haley和John H. Weakland发展了双重绑定理论(另见Bateson项目)。[5]

贝特森对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兴趣构成了贯穿其工作的一个主线。他是Cyber​​netics的Macy会议核心小组的原始成员之一,后来成立了Group Processes,他代表社会和行为科学。贝特森对这些领域与认识论的关系感兴趣。他与编辑和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关系有助于扩大他的影响力。从20世纪70年代到最后几年,更广泛的大学生和在许多领域工作的受过教育的人的观众开始了解他的思想。

1956年,他成为美国入籍公民。 Bateson是William Irwin Thompson的Lindisfarne协会的成员。 20世纪70年代,他在旧金山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所(更名为塞布鲁克大学)任教; [6]并于1972年加入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Kresge学院。[7] 他于1976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8] 1976年,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里·布朗任命Bateson为加州大学董事会主席,[9]他担任该职位直至去世(尽管他于1979年辞去特别研究项目委员会职务,反对该大学的核工作武器)。 他于1980年独立日在旧金山禅宗中心的宾馆去世。[10]

目录
1 个人生活
2 哲学
3 工作
3.1 二战和战略服务办公室的职业生涯
3.2 早期工作:新几内亚和巴厘岛
3.3 双重绑定
3.4 体细胞变化在进化中的作用
3.5 生态人类学和控制论
3.6 Bateson使用的其他术语
3.7 继续扩展Bateson的工作
4 另见
5 出版物
6 参考
7 来源和进一步阅读

个人生活
根据Lipset(1982)的说法,贝特森的生活受到了他两兄弟死亡的极大影响。约翰贝特森(1898-1918),三个中最年长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杀。马丁贝特森(1900-1922),第二个兄弟,然后被期望跟随他父亲的脚步作为科学家,但发生冲突与他的父亲一起成为一名诗人和剧作家。由此产生的压力加上对爱情的失望导致马丁在1922年4月22日在皮卡迪利马戏团的Anteros雕像下被枪杀,这是约翰的生日。在这场将私人家庭悲剧转变为公共丑闻的事件之后,所有威廉和比阿特丽斯雄心勃勃的期望都落在了他们唯一幸存的儿子格雷戈里身上。[11]

贝特森1936年的第一次婚姻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12] Bateson和Mead有一个女儿,Mary Catherine Bateson(1939年出生),也是一名人类学家。[13] Bateson于1947年与Mead分离,并于1950年离婚。[14] 1951年,他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贝蒂”萨姆纳(1919-1992),他是俄勒冈州圣公会主教沃尔特泰勒萨姆纳的女儿。[15]他们有一个儿子,John Sumner Bateson(1951-2015),以及1953年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双胞胎.Bateson和Sumner于1957年离婚,之后Bateson与他的第三任妻子,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Lois Cammack结婚( 1961年出生。他们有一个女儿,诺拉贝特森(生于1969年)。[14]

贝特森是一个终身的无神论者,因为他的家人已经好几代了。[16]

2014年由莉莉·金创作的小说“幸福感”是对贝特森在二战前新几内亚与米德和雷诺财富关系的虚构描述。[17]

哲学
在别人可能看到一系列莫名其妙的细节的地方,贝特森认为这种关系很简单。[18]在“从凡尔赛到控制论”中,贝特森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可以被视为一种失灵关系的历史。在他看来,凡尔赛条约体现了基于背叛和仇恨的整个人际关系模式。因此,他声称凡尔赛条约和控制论的发展 - 这对于他来说代表了改善关系的可能性 - 是二十世纪唯一两个人类学上重要的事件。[19]

工作
二战和战略服务办公室的职业生涯
虽然最初不愿加入情报部门,但Bates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其他数十名人类学家一起在OSS服务。[20]他和Julia Child(当时的Julia McWilliams),Paul Cushing Child以及其他人一样驻扎在同一办公室。[21]他花了大部分时间设计“黑色宣传”无线电广播。他被部署在缅甸和泰国的秘密行动中,并在中国,印度和锡兰工作。贝特森利用他的分裂理论来帮助助长敌人战士之间的不和。他对战时的经历感到不安,并且不同意他的妻子是否应将科学应用于社会规划,或仅用于促进理解而不是行动。[20]

早期工作:新几内亚和巴厘岛
贝特森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开始的岁月被挣扎,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情况下迷失了。在导师A. C. Haddon的推动下,他首先前往新几内亚旅行。[22]正如Haddon所建议的那样,他的目标是探索Sepik当地人和白人之间接触的影响。不幸的是,对于贝特森来说,他在新几内亚贝宁度过的时光已经停滞不前。 Baining原来是秘密的,并将他从社会的许多方面排除在外。不止一次,他被骗入了失去的社区活动,他们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22]他沮丧地离开了他们。他接下来研究了新几内亚的另一个本地居民苏尔卡。虽然Sulka与Baining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对观察者来说更加“可见”,但他觉得他们的文化正在消亡,这让他感到伤心和沮丧。[22]

他与新几内亚塞皮克河地区的另一个土著居民Iatmul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他总是会回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关系或互动的想法。他对Iatmul的观察使他得以发展他的分裂发生概念。他研究了“天堂”,这是Iatmul的荣誉仪式,至今仍在继续,庆祝首次文化成就。仪式涉及许多在日常社交生活中通常被禁止的滑稽动作。例如,男性和女性扭转和夸大性别角色;男人穿着女式裙子,女人穿着男式服装和饰品。[22]此外,某些类别的女性亲属在其他亲属的脸上涂抹泥浆,用棍棒殴打它们,并投掷猥亵的侮辱。母亲可能会倒在地上,所以他们着名的“孩子”会走过他们。在一次男性仪式中,一位母亲的兄弟可能将他的臀部滑到他尊贵的姐姐的儿子的腿上,这是一种男性分娩,骄傲和侮辱的复杂姿态,很少在女性面前表演,这使得这位尊贵的姐姐的儿子流泪。[23] ] Bateson提出了循环因果关系的影响,并建议:

女性观看了男性的精彩表演,并且毫无疑问,观众的存在是塑造男性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男人很可能更具表现力,因为女人们很欣赏他们的表演。相反,毫无疑问,壮观的行为是一种刺激,将观众召集在一起,在女性中促进适当的行为。[22] [页面需要]

简而言之,人X的行为影响人Y,而人Y对人X行为的反应将影响人X的行为,这反过来会影响人Y,依此类推。 Bateson称之为“恶性循环”。[22]然后他辨别出两种分裂的模式:对称和互补。[22]对称关系是指双方是平等的,竞争对手,如体育运动。互补关系具有不平衡的平衡,例如支配地位(亲子)或表现主义 - 观众(表演者 - 观众)。 Bateson在Iatmul的经历使他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Naven的书:“从三个角度出发的新几内亚部落文化复合图片所提出的问题调查”(剑桥大学出版社)。这本书被证明是人类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的分水岭。[24]

在Bateson出版Naven之前,大多数人类学家都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研究文化,其中一个人简单地描述了社会现实。 Bateson的书认为这种方法很幼稚,因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总是和根本上由人类学家用来定义和分析数据的任何理论所塑造。 Bateson说,如果不这样认为,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德称之为“错位具体的谬误”。没有单一的或不言而喻的方式来理解Iatmul naven仪式。相反,贝特森从三个独特的观点分析了仪式:社会学,伦理学和生态学。因此,这本书不是人类学分析的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探索人类学分析本身性质的认识论解释。

社会学的观点试图确定仪式如何帮助实现社会融合。在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人类学家理解婚姻规则,以定期确保社会团体重新建立联盟。但是,贝特森认为,Iatmul的婚姻规则相互矛盾。换句话说,婚姻无法保证两个氏族之间的婚姻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时刻会再发生。相反,贝特森继续说,通过定期确保母亲的兄弟和他们的姐妹的孩子之间,或在不同的血统之间交换食物,贵重物品和情感,这个天堂仪式充满了这个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纳文将每个村庄的不同社会群体聚集在一起。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伦理观点将这种仪式解释为与规范的男性和女性行为相关的传统情感。在Iatmul文化中,观察到贝特森,男人和女人过着不同的情感生活。例如,女性相当顺从,对其他人的成就感到高兴;男人们竞争激烈,华丽。然而,在仪式期间,男人们庆祝他们的侄女和侄子的成就,而女性则获得仪式许可证,以肆无忌惮地行事。实际上,naven允许男人和女人瞬间体验彼此的情感生活,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融合。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观点,即eidological,是最不成功的。在这里,贝特森努力将本能仪式的组织结构与Iatmul思想的惯常模式联系起来。很久以后,贝特森将利用同样的观点来发展精神分裂症的双重绑定理论。

在本书的结语中,贝特森很清楚:“这本书的写作是一种实验,或者说是一系列实验,用于思考人类学材料的方法。”也就是说,他的总体观点不是要描述吟唱仪式的Iatmul文化,而是探讨不同的分析模式,使用不同的前提和分析框架,可以导致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不同解释。贝特森的方法不仅从根本上重塑了文化的人类学方法,而且天文仪式本身仍然是该学科的经典之作。事实上,仪式的意义继续激发人类学分析。[25]

贝特森接着与他的新婚妻子玛格丽特米德一起前往巴厘岛。他们研究了巴厘岛村庄Bajoeng Gede的人民。在这里,Lipset说,“在民族志实地考察的短暂历史中,电影既被大规模使用,也被用作主要的研究工具。”[22]事实上,贝特森拍摄了25,000张他们的巴厘岛主题照片。[26]

Bateson发现Bajoeng Gede的人们非常不同于西方社会中养育的孩子。巴厘岛的母亲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表现出情感高潮(爱情或愤怒)的孩子身上,而是会忽视他们。 Bateson指出,“孩子对[母亲]的进步有所回应,无论是情感还是脾气,但反应都会陷入真空。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序列会导致爱情或愤怒的小高潮,但在巴厘岛却不是这样。”当一个孩子搂着母亲的脖子或者泪流满面的那一刻,母亲的注意力就会徘徊“。[22]这种刺激和拒绝模型也出现在文化的其他领域。贝特森后来将巴厘关系的风格描述为停滞而不是分裂。他们的互动是“静音”的,并没有遵循schismogenetic过程,因为他们并没有经常升级竞争,支配或提交。[22]

在巴厘岛之后,Bateson和Mead于1938年返回Sepik河,并定居在Tambunum村,Bateson在20世纪20年代度过了三天。他们的目的是复制巴厘岛关于儿童健康和气质之间以及身体惯例之间关系的项目 - 例如姿势,鬼脸,抱婴儿,面部表情等 - 反映了更广泛的文化主题和价值观。 Bateson拍摄了大约10,000张黑白照片,Mead打了数千页的田野笔记。但Bateson和Mead从未在这项研究中发表任何重大内容。[27]

Bateson和Margaret Mead在1973年的一次采访中将这个图表与一阶和二阶控制论进行了对比。[28]
Bateson在Sepik河上与Mead的相遇(第16章)以及他们在巴厘岛(第17章)的生活在Mead的自传Blackberry Winter:My Earlier Years(Angus and Robertson.London.1973)中有所描述。凯瑟琳于1939年12月8日在纽约出生,见第18章。

双重约束
主要文章:双重绑定
1956年,在帕洛阿尔托,贝特森和他的同事唐纳德杰克逊,杰伊哈利和约翰威克兰[5]阐述了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理论源于双重束缚情境。双重绑定是指在患有精神分裂症成员的家庭中首先描述的交流悖论。第一个描述双重束缚的地方(虽然没有这样命名)是根据Bateson,塞缪尔巴特勒的“肉体的方式”(一部关于维多利亚时代虚伪和掩饰的半自传体小说)。[29]

完全双重绑定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双重约束的受害者在不同的交流层面上接受相互矛盾的禁令或情感信息(例如,爱是用言语表达的,仇恨或非语言行为的分离;或鼓励孩子自由说话,但无论何时他或者批评或沉默她实际上是这样做的)。
不可能进行元通信 - 例如,询问两条消息中的哪一条是有效的,或者将通信描述为没有意义。
受害者无法离开通信领域。
未能履行矛盾的禁令将受到惩罚(例如,通过撤回爱情)。
Bateson等人解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奇怪行为和言语。作为这种矛盾情况的表达,实际上被视为一种适应性反应,应该被视为一种宣泄和变革的经验。

最初提出的双重绑定(可能主要受Bateson的精神病患者的影响)作为精神分裂症病因的一部分的解释。目前,作为Bateson处理通信复杂性的一个例子,它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这是他所理解的。

体细胞变化在进化中的作用
根据Merriam-Webster的字典,体细胞这个术语基本上被定义为与种质或心灵/心灵区别的变体的身体或身体细胞。贝特森写道,身体的实际物理变化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30]他通过引入“灵活经济学”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点。[30]在他的结论中,他提出了七个陈述或理论立场,可能得到他的意识形态的支持。

第一个观点认为,虽然理论上认为环境压力可以指导或决定躯体(物理体)的变化,但新应力的引入不会自动导致原始进化理论所暗示的生存所必需的物理变化。 [30]事实上,这些压力的引入可以大大削弱有机体。他给出的一个例子是让病人远离天气,或者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很难像攀岩者那样工作,反之亦然。第二个立场指出,虽然“灵活性的经济学具有逻辑结构 - 每个连续的要求灵活性分割可用的可能性集合”。[30]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讲,每个需求或变量都会产生一系列新的可能性。贝特森的第三个结论是“基因型变化通常会对躯体的调节能力提出要求”。[30]他说,这是生物学家普遍持有的信念,尽管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通过顺序基因型修饰对体细胞提出的附加要求是第四个位置。通过这个,他提出了以下三个期望:[30]

通过最近修改的生物体的想法将是微妙的。
认为这些生物会逐渐变得有害或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的“品种”将更加抵抗环境的压力和基因特征的变化。
Bateson认为他的数据支持的第五个理论立场是,由于环境压力而被修改的生物体内的特征可能与遗传决定的属性一致。[30]他的第六个立场是,创造体细胞变化所需的经济灵活性低于引起基因型修饰的经济灵活性。他认为支持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理论认为,在极少数情况下会有人口的变化不符合本文提出的论点。根据Bateson的说法,这些职位(当时)都没有被测试,但他要求创建一个可能证明或反驳其内部理论立场的测试。[30]

生态人类学和控制论
贝特森在他的著作“心灵生态学的步骤”一书中将控制论应用于生态人类学领域和体内平衡的概念。[31]他将世界视为一系列包含个人,社会和生态系统的系统。在每个系统内都发现竞争和依赖。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自适应变化,其依赖于反馈回路以通过改变多个变量来控制平衡贝特森认为,通过控制指数滑移,这些自纠正系统是保守的。他认为,只要允许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态[31],自然生态系统就是天生的,并且进化中生存的关键单位是有机体及其环境。[31]

贝特森还认为,个人,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所有三个系统都是一个控制一切而不仅仅是相互作用系统的最高控制论系统的一部分。[31]这种至高无上的控制论系统超出了个人的自我范畴,可以等同于许多人所称的上帝,尽管Bateson将其称为心灵。[31]虽然Mind是一个控制论系统,但它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区分。 Bateson觉得Mind在最高的控制论系统的信息和途径中是内在的。他认为,由于西方或西方的认识论,制度的根源崩溃了。根据贝特森的观点,意识是个人,社会和生态的控制论网络之间的桥梁,由于不正确的理解导致系统之间的不匹配将导致整个最高的控制论系统或心灵的退化。贝特森认为,通过西方认识论发展的意识与心灵直接相关。[31]

问题的核心是科学狂妄自大。贝特森认为,西方认识论延续了一种理解的系统,这种系统是目的或手段到最终的驱动。[31]目的控制注意力并缩小感知,从而限制进入意识的因素,从而限制从感知中产生的智慧量。此外,西方认识论传播了人类存在于心灵之外的错误观念,这导致人们相信贝特森所谓的基于虚假知识的控制哲学。[31]

贝特森提出西方认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对所有控制论系统施加专制统治的思维方式。[31]在发挥他的专制统治时,人们改变环境以适应他,并且这样做会使控制竞争和相互依赖的自然控制系统失去平衡。目的驱动的知识积累忽视了最高的控制论系统,并导致整个系统的最终崩溃。 Bateson声称人类永远无法控制整个系统,因为它不是以线性方式运作,如果人类为系统制定了自己的规则,他就会打开自己成为自制系统的奴隶,因为控制论的非线性特征。最后,人类的技术实力与他的科学傲慢相结合,使他有可能不可挽回地破坏和摧毁最高的控制论系统,而不是暂时破坏系统,直到系统能够自我纠正。[31]

贝特森主张谦卑和接受自然的控制论体系,而不是科学的傲慢作为解决方案。[31]他认为,只有放弃通过意识操作的观点才能产生谦卑。意识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如果不完全了解整个控制论系统,灾难是不可避免的。有限的意识必须与完全合成中的无意识结合。只有当思想和情感完全结合在一起时,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他认为宗教和艺术是少数人在完全意识中扮演整体个体的少数几个领域。通过最大限度的控制论系统这种更大的智慧行事,人类可以将他与心灵的关系从一种分裂中转变为思想,在分裂中,他在不断的竞争中无休止地与一种互补性联系在一起。贝特森主张一种文化,它可以促进最普遍的智慧,并能够在最高的控制论体系内灵活变革。[31]

Bateson使用的其他术语
拐。 Bateson使用它来指代第三种科学方法(以及归纳和演绎),这是他自己的整体和定性方法的核心。指比较关系模式及其对称性或不对称性的方法(例如,比较解剖学),特别是在复杂的有机(或心理)系统中。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创造的,他用它来指代产生科学假设的过程。
心灵标准(来自心灵与自然的必要统一):[31]
思维是交互部分或组件的集合。
心灵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差异引发的。
心理过程需要附带能量。
心理过程需要循环(或更复杂)的决心链。
在心理过程中,差异的影响被视为在它们之前的差异的变换(即编码版本)。
这些变换过程的描述和分类揭示了现象中内在的逻辑类型的层次结构。
Creatura和Pleroma。借用卡尔·荣格(Carl Jung),他在“对死者的七次布道”中应用了这些诺斯替词。[32]像印度教术语maya一样,在这种区别中捕获的基本思想是将意义和组织投射到世界上。 Pleroma指的是主观性无差别的非生命世界;生活世界的创造,受感知差异,区别和信息的影响。
Deuterolearning。他在20世纪40年代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学习的组织,或学习学习:[33]
分裂发生 - 社会群体内部分裂的出现。
信息 - 贝特森将信息定义为“有所作为的差异”。对Bateson而言,事实上信息介导了Alfred Korzybski的地图 - 领域关系,并因此根据Bateson解决了身心问题。[34] [35] [36]
继续扩展Bateson的工作
他的女儿玛丽凯瑟琳贝特森于1984年出版了她父母(贝特森和玛格丽特米德)的联合传记。[37] Bateson的遗产被他的女儿电影制作人Nora Bateson重新引入新观众,发行了An Ecology of Mind,这是一部在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首映的纪录片。[38] 这部电影在2011年圣克鲁兹电影节上被选为Morton Marcus纪录片特别奖,[39]并被媒体生态协会授予2011年John Culkin媒体生态领域杰出实践奖。[40] Bateson Idea Group(BIG)于2010年10月开设了网站。该团队与美国控制论学会合作,于2012年7月在加利福尼亚的Asilomar会议场地举行联合会议。

另见
Ray Birdwhistell
Coherence therapy §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constructs
Complex systems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
Cybernetics
Family therapy
Holism
Ignacio Matte Blanco
Macy Conferences
diagram        Systems science portal
Margaret Mead
Mary Catherine Bateson
Mind-body problem
Niklas Luhmann
Second-order cybernetics
Systems philosophy
Systems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ystems thinking
Publications
Books
Bateson, Gregory (1944). An Analysis of the Film "Hitlerjunge Quex" (1933). New York?. OCLC 41057404.
Bateson, G. (1958). Naven: A Survey of the Problems suggested by a Composite Picture of the Culture of a New Guinea Tribe drawn from Three Points of View (1936).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47-0520-8.
Bateson, G.; Mead, M. (1942). Balinese Character: A Photographic Analysis.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ISBN 0-89072-780-5.
Ruesch, J.; Bateson, G. (2009) [1951]. Communication: The Social Matrix of Psychiatry. W.W. Norton & Company. ISBN 978-1-4128-0614-5. Retrieved 19 March 2013.
Bateson, G. (2000) [1972].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Collected Essays in Anthropology, Psychiatry, Evolution, and Epistemology.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03905-6. Retrieved 19 March 2013.
Bateson, G. (1979). Mind and Nature: A Necessary Unity (Advances in Systems Theory, Complexit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Hampton Press. ISBN 1-57273-434-5.
(published posthumously), Bateson, G.; Bateson, MC (1988). Angels Fear: Towards an Epistemology of the Sacr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553-34581-0.
(published posthumously), Bateson, G.; Donaldson, Rodney E. (1991). A Sacred Unity: Further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Harper Collins. ISBN 0-06-250100-3.
Articles, a selection
1956, Bateson, The message 'this is play.' In B. Schaffner (Ed.), Group Processes: Transaction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pp. 145–242) New York: Josiah Macy, Jr. Foundation.
1956, Bateson, G., Jackson, D. D., Jay Haley & Weakland, J.,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Behavioral Science, vol.1, 1956, 251–264. (Reprinted in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Bateson, G.; Jackson, D. (1964). "Some varieties of pathogenic organization. In Disorders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ublications.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42: 270–283.
1978, Malcolm, J., "The One-Way Mirror" (reprinted in the collection "The Purloined Clinic"). Ostensibly about family therapist Salvador Minuchin, essay digresses for several pages into a meditation on Bateson's role in the origin of family therapy, his intellectual pedigree, and the impasse he reached with Jay Haley.
Documentary film
Trance and Dance in Bali, a short documentary film shot by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Margaret Mead and Gregory Bateson in the 1930s, but it was not released until 1952. The film was an inductee of the 1999 National Film Registry list.[41]
An Ecology of Mind, a documentary film shot by Nora Bateson and released in 2010 through The Impact Media Group, includes segments from Bateson's early films made in Bali.
References
Thomas Hylland Eriksen, "Bateson and the North Sea Ethnicity paradigm", folk.uio.no
Lipset, David (1980). Gregory Bateson: Legacy of a Scientist. Prentice-Hall. ISBN 0133650561.
Koestler, Arthur (1926). The Case of the Midwife Toad.
NNDB, Gregory Bateson, Soylent Communications, 2007.
Bateson, G.; Jackson, D. D.; Haley, J.; Weakland, J. (1956).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Behavioral Science. 1 (4): 251–264. doi:10.1002/bs.3830010402.
Gordon, Susan (2013). "Editor's Introduction". In Susan Gordon. Neurophenome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Psychology.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p. xxxii. ISBN 978-1-4614-7238-4.
Per the jacket copy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Mind and Nature (1979)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B"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Retrieved 21 May 201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st)" (PD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trieved 31 August 2014.
'Gregory Bateson: Old Men Ought to be Explorers', Stephen Nachmanovitch, CoEvolution Quarterly, Fall 1982
Schuetzenberger, Anne. The Ancestor Syndrome.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 "Gregory Bateson". Retrieved from Britannica Concise, 5 August 2007
"Mary Catherine Bateson". Mary Catherine Bateson. Retrieved 27 July 2013.
To Cherish the Life of the World: Selected Letters of Margaret Mead. Margaret M. Caffey and Patricia A. Francis, eds. With foreword by Mary Catherine Bateson.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6.
"Walter Taylor Sumner". Find a Grave. August 21, 2011. Retrieved 2016-02-28.
Noel G. Charlton (2008). Understanding Gregory Bateson: mind, beauty, and the sacred earth. SUNY Press. p. 29. ISBN 9780791474525. This was to be the last large-scale work of lifelong atheist Bateson,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sacred.
Eakin, Emily (6 June 2014). "Going Native: 'Euphoria,' by Lily King".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9 September 2017.
Tognetti, Sylvia S. (2002). "Bateson, Gregory". In Peter Timmerman. Encyclopedia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 e (PDF). Chichester: Wiley. pp. 183–184. ISBN 0-471-97796-9. Retrieved 15 August 2012. Instead, Bateson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s that provide the basis for organization, and that are a greater limiting factor than energy. Relationships, which are sustained through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by energy flows, are also important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context and meaning.
Bateson, Gregory (21 April 1966). ""Versailles to Cybernetics"".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pp. 477–485. Retrieved 15 August 2012. This is what mammals are about. They are concerned with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 with where they stand in love, hate, respect, dependency, trust, and similar abstractions, vis-à-vis somebody else.
Gregory Bateson and the OSS: World War II and Bateson's Assessment of Applied Anthropology, by Dr David H. Price, http://www.currentconcerns.ch/index.php?id=1110
Conant, Jennet (2011). A Covert Affair Julia Child and Paul Child in the OSS. Simon and Schuster. p. 43.
Lipset, 1982[page needed]
Silverman, Eric Kline (2001) Masculinity, Motherhood and Mockery: Psychoanalyzing Culture and the Iatmul Naven Rite in New Guine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arcus, George (1985) A Timely Rereading of Naven: Gregory Bateson as Oracular Essayist. Raritan 12:66–82.
See, most recently, Michael Houseman and Carlo Seviri, 1998, Naven or the Other Self: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Ritual Action (Leiden: Brill); Eric Kline Silverman, 2001, Masculinity, Motherhood and Mockery: Psychoanalyzing Culture and the Iatmul Naven Rite in New Guine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drew Moutu, 2013, Names are Thicker than Blood: Kinship and Ownership amongst the Iatmu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ries-Jones, Peter (1995). A Recursive Vision: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Gregory Bates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ilverman, Eric Kline. Margaret Mead and Gregory Bateson in the Sepik, 1938: A Timely Polemic From a Lost Anthropological Efflorescence. Pacific Studies 28 (3/4) 2005:128-41.
Interview Archived 26 November 201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with Gregory Bateson and Margaret Mead, in: CoEvolutionary Quarterly, June 1973.
Bateson,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Bateson, Gregory (December 1963). "The Role of Somatic Change in Evolution". Evolution. 17 (4): 529–539. doi:10.2307/2407104. JSTOR 2407104.
Bateson, Gregory (1972).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Collected Essays in Anthropology, Psychiatry, Evolution, and Epistem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03905-6.
Carl Jung,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Vintage Books, 1961, ISBN 0-394-70268-9, p. 378
Visser, Max (2002). Managing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organizations; towards a behavioral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URAM Confere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tockholm, Sweden.
Form, Substance, and Difference, in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p. 448-466
David A Reid. "plato.acadiau.ca". plato.acadiau.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4 February 2012. Retrieved 27 July 2013.
"Scholar.google.com". Scholar.google.com. Retrieved 27 July 2013.
Bateson, M. C. (1984). With a daughter's eye: A memoir of Margaret Mead and Gregory Bateson. New York: Pocket Books.
[1][dead link]
"2011 SCFF Award Winners". Santa Cruz Film Festival.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July 2013. Retrieved 27 July 2013.
"The 2011 MEA Awards". Media-ecology.org. Retrieved 27 July 2013.
https://www.loc.gov/programs/nat ... m-registry-listing/ | accessed 3/18/2018
Sources and further reading
Lipset, David (1982). Gregory Bateson: the Legacy of a Scientist. Beacon Press.
1982, Stephen Nachmanovitch, Gregory Bateson: Old Men Ought to be Explorers, CoEvolution Quarterly, Fall 1982.
1992, Gregory Bateson's Theory of Mind :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o Pedagogy by Lawrence Bale. Nov. 1992, (Published online by Lawrence Bale, D&O Press, Nov. 2000).
Article The Double Bind: The Intimate Tie Between Behaviour and Communication by Patrice Guillaume
1995, Paper Gregory Bateson: Cybernetics and the 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s by Lawrence S. Bale, PhD: First Published in: Cybernetics & Human Knowing: A Journal of Second Order Cybernetics & Cyber-Semiotics, Vol. 3 no. 1 (1995), pp. 27–45.
1996, Paradox and Absurdity in Human Communication Reconsidered by Matthijs Koopmans.
1997, Schizophrenia and the Family: Double Bind Theory Revisited by Matthijs Koopmans.
2005, Perception in pose method rumng by Dr. Romanov
2005, "Gregory Bateson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Peter Harries-Jones, in: Australian Humanities Review (Issue 35, June 2005) as are the following three articles:
2005, "Chasing Whales with Bateson and Daniel" by Katja Neves-Graça
2005, "Pattern, Connection, Desire: In honour of Gregory Bateson" by Deborah Bird Rose
2005, "Comments on Deborah Rose and Katja Neves-Graca" by Mary Catherine Bateson
2007, Stephen Nachmanovitch, "Bateson and the Arts," Kybernetes, 36:7/8.
2008. Jesper Hoffmeyer (ed.), A Legacy for Living Systems: Gregory Bateson as Precursor to Biosemiotics, Berlin: Springer
2008, Stephen Nachmanovitch,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 Bateson's epistemology and the rhythms of life," Journal of Meaning and Ultimate Reality, 30:1.
2009, Stephen Nachmanovitch, "This is play,"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40.
2010. "An Ecology of Mind". A film portrait of Gregory Bateson, produced and directed by his daughter, Nora Bateson. Film Website at An Ecology Of Mind, A Daughter's Portrait of Gregory Bateson
2013, Stephen Nachmanovitch, "An Old Dinosaur: Gregory Bateson's Ecology of Ideas, 1980/2012," Kybernetes, 2013, Vol 42/no 9-10.
External link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