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镜像自我错误识别

作者:大江 | 时间:2018-11-30 00:30:22 | 阅读:431| 显示全部楼层
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是一种妄想的信念,即一个人在镜子中的反映是另一个人 - 通常是一个人的自我,陌生人或亲戚的年轻或第二版本。这种妄想最常发生在患有痴呆症的患者中,并且受影响的患者保持识别他人在镜子中的反射的能力。它是由创伤​​性脑损伤,中风或一般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右半球颅功能障碍引起的。它是一种单一神经妄想的一个例子,这种错觉是所有异常信念都有一个共同主题的条件,而不是多神论妄想,其中存在各种不相关的妄想信念。这种错觉也被归类为妄想错误识别综合症(DMS)之一。患有DMS病症的患者始终错误地识别地点,物体,人或事件。 DMS患者不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对矫正有抵抗力,他们的病情与脑部疾病有关 - 特别是右半球脑损伤和功能障碍。

视频:↓  镜中的陌生人是谁?
https://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m0804vwuizz

目录
1 患病率
2 神经学基础
3 著名研究
3.1 病例一:患者TH
3.2 病例二:患者FE
4 妄想信念的双因素理论
4.1 因素1
4.2 因素2
5 没有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的患者的自我认知
6 研究方法
6.1 临床病例研究
6.2 催眠
7 合并症
8 治疗
9 其他症状相似的情况
9.1 裂脑和手语
10 参考

患病率
妄想症识别综合征(DMS)可发生在患有各种颅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镜像自我错误识别是一种DMS,最常见于痴呆患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所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约有2%至10%具有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精神分裂症,右额叶缺血性卒中和很少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也报告了这种妄想症。具有这种妄想的患者的确切患病率相对未知,因为典型的患者有许多合并症;这使得很难将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的症状与其他现有的心理状况分开。此外,标准的神经学或神经心理学检查倾向于忽略这种妄想的存在,因为受影响的患者具有广泛的认知退化,这是医学关注的主要焦点。因此,患者家属有责任识别妄想的症状,主要是患者不能在镜子中识别他或她自己,但具有完整的识别他人反射的能力。

神经学基础
所有镜像错误识别的患者都有某种类型的右半球功能障碍。右半球,特别是正面右半球电路,参与处理自我相关的刺激,并帮助人们识别自己的图像或反射。右半球的损伤,大脑中“自我”的可能来源,可以抑制一个人识别面部的能力,尤其是自己的面部。

患者倾向于经历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扭曲,这会损害患者的信念评估系统。患者不能再从逻辑上拒绝妄想信念。在35%的病例中发现右额叶损伤,并且还可以抑制一个人在不可信的基础上拒绝妄想信念的能力。患有这种妄想的患者也往往比典型的人具有更大的右前角。这些颅骨扭曲指向右额叶萎缩和一般右半球功能障碍。

虽然大约50%的患者表现出左半球损伤,但所有患有这种半球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右半球也有颅内病变。由于没有报告仅有左半球损伤的患者经历这种妄想,这表明妄想与右半球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在一些选择性病例研究中,患有这种妄想的患者具有如此广泛的右半球颅损伤,人们也无法识别近亲和与患者密切相关的其他人。镜像自我错误识别患者的这种广泛损害是罕见的;通常患者保留识别镜子中其他人反射的能力。当发生如此广泛的神经损伤时,受影响的患者依靠非面部线索来识别亲属。当照镜子时,患者只能使用面部线索来识别自己。因此,在这些罕见的情况下,尽管损害了整个大脑的面部识别区域,患者仍然能够识别亲属但却无法识别镜子中的自我。

著名的研究
有两个著名的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患者案例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这种错觉。

案例一:患者TH
患者TH处于痴呆的早期阶段并且受到镜像失认症的影响。当TH看着镜子时,研究人员以这样一种方式在TH后面抓住了一个物体,因此它被反射在镜子里。由于他认为镜子代表一个独立的地方,TH试图伸手进入镜子来取回物体,而不是伸到他的肩膀上。 TH的镜像失认导致了妄想观念的发展。因为并非所有患有镜像失认症的患者都会产生妄想,所以需要存在第二个因素,这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TH不会拒绝他的妄想信念,即物体在镜子内部。神经心理学测试显示TH右半球受损。他表现出较差的视觉记忆和视觉结构问题,但仍具有基本的视觉感知技能,正常的智力,典型的词汇和平均语义能力。这些问题表明右半球功能障碍明显,特别是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由于这种颅骨损伤,TH无法使用逻辑来拒绝基于不可信的妄想信念。从这个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并非所有患有镜像失认症的患者都会发生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但当镜像失认与信仰评估系统的右半球损伤配对时,妄想就会发展。

案例二:患者FE
患者FE也处于痴呆的早期阶段,但是经历了面部处理受损而不是镜面失认。他对镜子反射的扭曲感觉使他无法将反射与他自己脸上的外表记忆配对。这促使他相信镜中的人不是他自己。因为并非所有面部处理受损的患者都会发生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例如患有面容失认症的患者,因此需要有第二个因素来解释FE的妄想。神经心理学测试显示FE在其右半球有广泛的颅骨损伤。他的视觉记忆力和视觉问题都很差,同时保留了基本的视觉感知能力。这些损害使得FE无法使用逻辑来拒绝他认为镜中的人是他以外的人的信念。从这个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并非所有面部处理受损的患者都会发生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但当损伤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信念评估系统受损时,会产生妄想。

妄想信念的双因素理论
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是一种单一的错觉 - 一种仅限于单一主题或主题的错觉。妄想信念的双因素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单一的妄想。上面概述的两个案例研究有助于该理论的发展。该理论指出,两个独立的因素共同导致单一的妄想。第一个因素(因素1)解释了妄想的内容,并努力确定妄想观念产生的原因。第二个因素(因素2)确定了为什么妄想持续存在而不是基于不可信或奇怪的被拒绝。

因素1
因素1负责确定妄想观念产生的原因。在单神经妄想中,一些神经心理学异常通常会引起妄想。在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中,这种异常可能是面部处理受损或镜像失认。面部处理受损的患者不能将镜子中的反射面配对自己面部的记忆,从而得出镜子中的人必须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的结论。患有镜像失认症的患者无法理解镜子是如何工作的;他们认为镜子代表一个独立的空间,通常是窗户的另一侧或另一个房间,因为墙上有洞。然而,并非所有面部处理受损或镜面失认的患者都会出现错觉;因此,需要有第二个因素来解释为什么一些患有面部处理受损或镜像失认的患者会出现妄想,而其他患有相同病症的患者却没有。

因素2
因素2负责识别为什么妄想是一种被接受的信念,而不是由于不可信或奇怪而被拒绝。右半球,特别是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损伤会损害患者的信念评估系统。患者失去了使用逻辑来拒绝镜像反射是另一个人的妄想信念的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因子1(面部处理受损或镜像失认)和因子2(右半球的颅损伤)的患者才会发生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妄想。面部处理受损且没有镜像错误识别的患者有面容失认症。患有右半球功能障碍但没有受损的面部处理或镜面失认症的患者将经历一般的感觉运动和认知障碍。

没有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的患者的自我认知
在镜子中观察自己的面部反射会导致右下额回,右下枕叶,右下顶叶和右顶叶区域的神经变化。这些变化都发生在右半球,突出了右半球在自我认知和处理中的作用,并支持右半球最可能是大脑中“自我”的基质。当右半球以任何方式受损时,患者很可能失去识别自己脸部的能力 - 这是自我识别的最常见特征。当与镜面失认症或面部处理受损配对时,大脑右半球的任何这些区域中的损伤可能导致自我识别的困难。然后可以发展诸如镜像自我错误识别之类的妄想。

研究方法
通常通过进行临床案例研究或在健康参与者中诱导催眠状态来研究这种错觉。在完成案例研究时,研究人员使用描述性观察方法。催眠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完成,作为控制和随机分配的实验。

临床案例研究
可以通过观察和采访实验室中的临床患者来研究这种错觉。典型病例为患有痴呆症的患者提供。当在镜子前面时,要求患者在他们面前命名物体,识别反射,猜测反射中人物的年龄,并描述当天如何出现自我和反射。然后,研究人员在患者身后握住一个物体,并在朵水平方向上水平移动。研究人员要求患者抓住物体,观察患者是否进入镜子或转过身从研究人员手中取出物体。最后,要求患者在镜子中识别他或她自己身体的部分。虽然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妄想的典型特征,但由于患者的医学合并症和一般广泛的认知恶化,以这种方式进行有效研究可能特别困难。很难将特定症状归因于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妄想,而不是患者一般痴呆症的单独特征。因此,健康患者的催眠通常用于研究妄想,因为它可以突出妄想的症状,同时消除其他合并症的影响。

催眠
由于与这种妄想相关的神经系统恶化,可能难以将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的条件与常见合并症的条件分开。催眠是研究这种错觉的常用方法,因为它提供了在没有合并症的情况下重建研究参与者的妄想的特定方面的机会。研究人员可以消除由其他无关症状引起的混乱,并对镜像自我错误识别本身做出具体结论。催眠会产生错误的信念并扰乱正常的认知评估,而不会对健康的研究参与者产生任何持久的影响。催眠妄想与临床妄想非常相似,因为两名受试者在妄想期间都表现出对挑战和自传体记忆的妄想抗性。当他们的信念受到挑战时,临床和催眠患者都会捍卫他们的妄想信念,拒绝拒绝他们的信仰,并会提供捏造的解释来解释他们。因为催眠可以重建错误的信念(考虑上述妄想信念的双因素理论的因子1)并且破坏拒绝不信任的因素(考虑因素2)而没有持久后果的能力,它是一个很好的模型研究单一的妄想,特别是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

认知 - 幻觉催眠是最难进入的催眠建议类型,并且需要研究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因此,只有那些对催眠高度敏感的人才能参与这些研究。在一项典型的研究中,参与者处于催眠状态,要么被告知要在镜子中看到陌生人,要么在镜子中看到无法辨认的脸。那些被告知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无法辨认的面孔的人不一定会看到一个陌生人;参与者可能将面部视为自己无法识别的版本。为了确定催眠对参与者的影响,要求参与者描述在镜子中看到的内容。如果参与者报告看到陌生人,则实验者试图通过提出各种问题和挑战让参与者放弃妄想。研究人员询问外观(参与者和反射怎么可能穿同样的衣服?),行为(当参与者将一个人的手指放在一个人的子上时,反射怎么可能同时执行相同的动作?)和视力(如果镜子不产生反射,参与者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和镜子中看到实验者?)。因为研究参与者只是被提示表现出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错觉的症状,研究人员可以严格地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妄想,而不是让各种合并症影响行为。这种典型的研究设置也突出了催眠可以帮助研究这种错觉的方式,因为它可以产生错误的信念,并且即使受到挑战也能消除拒绝信念的能力。

合并症
具有镜像 - 自我错误识别的患者可能具有其他妄想错误识别综合征(DMS)作为合并症,包括Capgras妄想,Fregoli妄想,Cotard妄想,重复性障碍,单侧忽视和思想插入。幻影边界妄想错误识别症状,或相信其他人住在一个​​人的家中,在镜像自我错误识别患者中也很常见,因为患者错误地将一个人的镜像反射识别为另一个人。合并症可能难以记录,因为典型的患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形式的痴呆症,这使得难以分离各种现有病症。

治疗
镜像自我错误识别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 然而,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用于治疗许多不同类型的妄想。 个人治疗最适合治疗患者独特的妄想。 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治疗妄想,但它们的成功有限。

其他症状相似的情况
裂脑和手语
脑裂患者可能具有双重意识。 如果那个人是手语的母语人士,可以想象两个半球可以通过一只手进行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意识相互沟通的最简单方法是通过镜子看。

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没有描述过这样的情况。

参考
Coltheart, M (2011). "The mirrored-self misidentification delusion". Neuropsychiatry. 1 (6): 521–523. doi:10.2217/npy.11.55.
Connors, Michael H.; Barnier, Amanda J.; Langdon, Robyn; Cox, Rochelle E.; Polito, Vince; Coltheart, Max (2013). "Delusions in the Hypnosis Laboratory: Modeling Different Pathways to Mirrored-Self Misidentification".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 184–198. doi:10.1037/css0000001.
Feinberg, Keenan (2005). Lost self: Pathologies of the brain and identity. Cary, N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147.
Villarejo, Alberto; Martin, Verónica Puertas; Moreno-Ramos, Teresa; Camacho-Salas, Ana; Porta-Etessam, Jesús; Bermejo-Pareja, Félix (2011). "Mirrored-self misidentification in a patient without dementia: evidence for right hemispheric and bifrontal damage". Neurocase. 17 (3): 276–284. doi:10.1080/13554794.2010.498427.
Feinberg, Todd E.; Roane, David M. (2005). "Delusional Misidentification".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8 (3): 665–683. doi:10.1016/j.psc.2005.05.002.
Moro, A; Munhox, R. P.; Moschovich, M.; Arruda, W. O.; Teive, H. A. (2013). "Delusional misidentification syndrome and other unusual delusions in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 19: 751–754. doi:10.1016/j.parkreldis.2013.04.021.
Keenan, Julian Paul; Wheeler, Mark; Platek, Steven M.; Lardi, Gina; Lassonde, Maryse (2003). "Self-face processing in a callosotomy patient".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 (8): 2391–2395. doi:10.1046/j.1460-9568.2003.02958.x.
Kaplan, J. T.; Aziz-Zadeh, L.; Uddin, L. Q.; Iacoboni, M. (29 April 2008). "The self across the senses: an fMRI study of self-face and self-voice recogni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3 (3): 218–223. doi:10.1093/scan/nsn014.
Platek, S. M.; Gallup, G. G. (2002). "A self frozen in time and space: Catatonia as a kinesthetic analog to mirrored self-misidentifica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5 (5): 589–590. doi:10.1017/s0140525x0234010x.
Van den Stock, Jan; de Gelder, Beatrice; De Winter, François-Laurent; Van Laere, Koen; Vandenbulcke, Mathieu (2012). "A strange face in the mirror. Face-selective self-misidentification in a patient with right lateralized occipito-temporal hypo-metabolism". Cortex. 48 (8): 1088–1090. doi:10.1016/j.cortex.2012.03.003. PMID 22480403.
Breen, N.; Caine, D.; Coltheart, M. (2001). "Mirrored-self misidentification: Two cases of focal onset dementia". Neurocase. 7: 239–254. doi:10.1093/neucas/7.3.254.
Ramachandran, V. S.; Altschuler, E. L.; Hillyer, S. (1997). "Mirror agnosia". Proc Biol Sci. 264 (1382): 645–647. doi:10.1098/rspb.1997.0091. PMC 1688417.
Davies, Martin; Coltheart, Max; Langdon, Robyn; Breen, Nora (2001). "Monothematic Delusions: Towards a Two-Factor Account". Philosophy, Psychiatry, & Psychology. 8 (2): 133–158. doi:10.1353/ppp.2001.0007.
Katz, N.; Hartman-Maeir, A.; Ring, H.; Soroker, N. (1999). "Functional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outcome in right hemisphere damaged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 Arch Phys Med Rehabil. 80 (4): 379–384. doi:10.1016/s0003-9993(99)90273-3.
Uddin, L. Q; Kaplan, J. T.; Molnar-Szakacs, I.; Zaidel, E.; Iacoboni, M. (2004). "Self-face recognition activates a frontoparietal "mirror" network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NeuroImage. 25: 926–935. doi:10.1016/j.neuroimage.2004.12.018. PMID 15808992.
Sui, J.; Han, S. (2007). "Self-construal priming modulates neural substrates of self-awar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10): 861–866. doi:10.1111/j.1467-9280.2007.01992.x. PMID 17894602.
Connors, Michael H.; Coltheart, Max (2011). "On the behaviour of senile dementia patients vis-à-vis the mirror: Ajuriaguerra, Strejilevitch and Tissot (1963)". Neuropsychologia. 49 (7): 1679–1692.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1.02.041. PMID 21356221.
Connors, M. H.; Barnier, A. J.; Langdon, R.; Cox, R. E.; Polito, V.; Coltheart, M. (2013). "A laboratory analogue of mirrored-self misidentification delusion: The role of hypnosis, suggestion,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2: 1510–1522. doi:10.1016/j.concog.2013.10.006.
Bortolotti, L.; Cox, R.; Barnier, A. (2012). "Can we recreate delusions in the laboratory?".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5 (1): 109–131. doi:10.1080/09515089.2011.569909.
Cox, Rochelle E.; Barnier, Amanda J. (2010). "Hypnotic illusions and clinical delusions: Hypnosis as a research method". 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 15 (1–3): 202–232. doi:10.1080/13546800903319884.
Serruya, Gail; Grant, Paul (2009).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f delusions: mental imagery within a goal-directed framework".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5 (8): 791–802. doi:10.1002/jclp.20616.
Serruya, Gail; Grant, Paul (2012).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f delusions: mental imagery within a goal-directed framework".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5 (8): 791–802. doi:10.1002/jclp.206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