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作者:大江 | 时间:2019-6-6 00:05:44 | 阅读:379|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是“通过思想,经验和感官获取知识和理解的心理行为或过程。”[1]它包含知识功能和过程的许多方面,如注意力,知识的形成,记忆和工作记忆,判断评估,推理和“计算”,问题解决和决策,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认知过程使用现有知识并产生新知识。

这些过程在不同背景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特别是在语言学,麻醉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生物学,系统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2]这些和其他不同的认知分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发展领域中合成,认知科学是一个逐步自主的学科。

目录
1 词源
2 认知研究的开端
3 心理学
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2 人类认知的常见实验
3.3 最近的发展
4 元认知
5 参考

词源
认知这个词来自拉丁语动词cognosco(con,'with',和gnōscō,'know';本身是希腊语动词γι(γ)νώσκω,gi(g)nόsko的同源词,意思是'我知道,感知'[引用需要]),意思是“概念化”或“认识”。[3]

认知研究的开始
认知这个词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它意味着“思考和意识”。[4]然而,从18世纪前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以及他对心灵内在运作的兴趣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经验开始,人们对认知过程的关注大约发生在18世纪之前。亚里士多德专注于与记忆,感知和心理意象有关的认知领域。他非常重视确保他的研究是基于经验证据,即通过观察和认真实验收集的科学信息。[5]两千年后,随着心理学在欧洲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然后在美国获得了追随者,其他科学家如威廉·冯特,赫尔曼·艾宾浩斯,玛丽·惠顿·卡尔金斯和威廉·詹姆斯将为人类认知研究做出贡献。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强调了他所谓的内省的概念:审视个人的内心感受。通过内省,主题必须谨慎地以最客观的方式描述他们的感受,以便Wundt能够找到科学的信息。[6] [7]虽然冯特的贡献绝不是微不足道的,但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他的方法非常主观,并选择依靠更客观的实验程序来对人类认知过程做出结论。

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进行了认知研究,主要研究人类记忆的功能和能力。艾宾浩斯开发了他自己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用不存在的单词构建了超过2000个音节,例如EAS。然后他检查了自己学习这些非单词的个人能力。他故意选择非单词而不是真实单词来控制已有经验对单词可能象征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回忆起它们。[6] [8]艾宾浩斯观察并假设了一些可能影响他学习和回忆他所创造的非单词的能力的变量。他总结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刺激列表的呈现与背诵或召回之间的时间量。 Ebbinghaus是第一个记录和绘制“学习曲线”和“遗忘曲线”的人。[9]他的作品对连续位置及其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

Mary Whiton Calkins(1863-1930)是一位在心理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先驱。她的工作也集中在人的记忆能力上。一种称为新近效应的共同理论可归因于她所进行的研究。[10]在随后的实验部分中讨论的新近效应是个体能够准确地重新收集在一系列刺激中呈现的最终项目的趋势。 Calkin的理论与Hermann Ebbinghaus所进行的记忆实验的上述研究和结论密切相关。[11]

威廉詹姆斯(1842-1910)是认知科学史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 詹姆斯对冯特强调内省和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刺激感到非常不满。 相反,他选择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学习经历及其对认知研究的重要性。 詹姆斯对这项研究和认知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他的教科书“心理学原理”初步探讨了认知方面,如感知,记忆,推理和注意。[11]

在心理学


When the mind makes a generalization such as the concept of tree, it ext.png
当心灵做出诸如树的概念之类的概括时,它从众多例子中提取出相似之处;简化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思考(抽象思维)。
在心理学中,术语“认知”通常用于个体心理功能的信息处理视图中(参见认知主义),[12]在认知工程中也是如此; [13]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中称为社会认知,该术语用于解释态度,归因和群体动态。[12]

人类认知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具体的或抽象的,以及直观的(如语言知识)和概念(如语言模型)。它包括记忆,联想,概念形成,模式识别,语言,注意力,感知,行动,解决问题和心理意象等过程。[14] [15]传统上,情感并不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过程,但现在正在进行大量研究以检验情绪的认知心理;研究也集中在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策略和方法的认识上,这被称为元认知。

虽然很少有人会否认认知过程是大脑的功能,但认知理论不一定会提及大脑或生物过程(比较神经认知)。它可以纯粹描述信息流或功能方面的行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如神经心理学,旨在弥合这一差距,使用认知范式来理解大脑如何实现信息处理功能(参见认知神经科学),或了解纯信息处理系统(如计算机)如何能够模拟人类认知(另见人工智能)。研究脑损伤以推断正常认知功能的心理学分支称为认知神经心理学。通过对动物认知的研究,研究认知与进化需求的联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多年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认知发展或人类思想或心理过程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Jean Piaget是发展心理学领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相信人类与动物相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有能力进行“抽象的象征性推理”。他的作品可以与Lev Vygotsky,Sigmund Freud和Erik Erikson相提并论,他们也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今天,伯爵因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而闻名。他研究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和他们的智力发展,并提出了一个描述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阶段的理论。[16]

关于人类认知的常见实验
串行位置

串行位置实验旨在测试一种记忆理论,该理论指出当信息以串行方式给​​出时,我们倾向于记住序列开头的信息,称为首要效应,以及序列末尾的信息,称为新近效应。因此,在序列中间给出的信息通常被遗忘,或者不容易被召回。这项研究预测新近效应比首要效应更强,因为当被要求召回时,最近学到的信息仍然在工作记忆中。首先学习的信息仍然需要经过检索过程。这个实验侧重于人类记忆过程。[18]

词的优越感

优势实验这个词在短时间内(即40毫秒)呈现一个带有单词或单个字母的主题,然后要求他们回忆该单词中特定位置的字母。从理论上讲,主体应该能够更好地正确地回忆起一个单词中出现的字母而不是单独出现时的字母。这个实验侧重于人类的言语和语言。[19]

布朗 - 彼得森

在Brown-Peterson实验中,参与者被简要地呈现为三元组,并且在实验的一个特定版本中,然后给予他们干扰器任务,要求他们识别一系列单词实际上是单词还是非单词(由于拼写错误等)。在分心者任务之后,他们被要求在分心者任务之前回忆起三元组。从理论上讲,分心者任务越长,参与者正确回忆三元组的难度就越大。这个实验侧重于人类的短期记忆。[20]

记忆范围

在记忆跨度实验期间,每个受试者被呈现一系列相同类型的刺激;描述对象,数字,听起来相似的字母以及听起来不同的字母的单词。在被呈现刺激之后,要求受试者回忆它们以给定的确切顺序给出的刺激的顺序。在该实验的一个特定版本中,如果主题正确地回忆了列表,则对于该类型的材料,列表长度增加1,反之亦然,如果它被错误地调用。理论上,人们对数字的记忆跨度约为7项,对于发出不同和短语的字母则相同。内存范围预计会缩短,字母听起来相似且字数较长。[21]

视觉搜索

在视觉搜索实验的一个版本中,向参与者呈现窗口,该窗口显示散布在其上的圆圈和正方形。参与者将确定窗口上是否有绿色圆圈。在“特色”搜索中,主题被呈现有若干试验窗口,其具有蓝色方块或圆圈以及一个绿色圆圈或根本没有绿色圆圈。在“联合”搜索中,向受试者呈现具有蓝色圆圈或绿色方块的试验窗口以及存在要求参与者识别的存在或不存在的绿色圆圈。预期的是,在特征搜索中,反应时间,即参与者识别是否存在绿色圆圈所花费的时间,不应随着干扰者数量的增加而改变。目标不存在的联合搜索应该具有比目标存在的联合搜索更长的反应时间。理论上,在特征搜索中,由于目标与干扰物之间的颜色不同,很容易发现目标,或者是否存在目标。在目标不存在的联合搜索中,反应时间增加,因为受试者必须查看每个形状以确定它是否是目标,因为一些分散者(如果不是全部的话)与目标刺激的颜色相同。存在目标的联合搜索花费的时间更少,因为如果找到目标,则每个形状之间的搜索停止。[22]

知识表示

已经在各种范例中研究了知识表示系统的语义网络。最古老的范例之一是故事的平整和锐化,因为它们是由巴特利特研究的记忆重复出现的。语义差异使用因子分析来确定单词的主要含义,发现单词的价值或“善”是第一因素。更多受控实验检查自由回忆中词语的分类关系。词语的层次结构已经在乔治米勒的Wordnet中明确映射出来。已经基于诸如潜在语义分析(LSA),贝叶斯分析和多维因子分析的计算系统的神经网络实验创建并测试了更多动态语义网络模型。语言的语义(意义)由认知科学的所有学科研究。[引证需要]

近期发展
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被称为“团队认知”,正在军事科学中出现。 “团队认知”表示“团队的新兴属性是由个人认知和团队过程行为的相互作用[团队认知]构成团队绩效的基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部,2005年,Cooke NJ,2005)。 [23]

元认知
本节从Metacognition中转出。 (编辑|历史)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识”,“思考思考”,“认识知识”,变得“意识到一个人的意识”和高阶思维技能。该术语来自词根元,意思是“超越”或“在...之上”。[24]元认知可以有多种形式;它包括关于何时以及如何使用特定策略进行学习或解决问题的知识。[24]元认知通常有两个组成部分:(1)认知知识和(2)认知调节。[25]

Metamemory,定义为了解记忆和记忆策略,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元认知形式。[26] 关于跨文化元认知处理的学术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但有迹象表明,进一步的工作可能会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跨文化学习提供更好的结果。[27]

一些进化心理学家假设人类使用元认知作为生存工具。[27] 关于元认知的著作至少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的两部作品:On the Soul 和 Parva Naturalia。[28]

另见:
icon        thinking portal
Philosophy portal
Cognitive biology
Cognitive comput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science
Cognitivism
Comparative cogni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aging
Nootropic
Outline of human intelligence – topic tree presenting the traits, capacities, models, and research fields of human intelligence, and more.
Outline of thought – topic tree that identifies many types of thoughts, types of thinking, aspects of thought, related fields, and more.
Cognitive Abilities Screening Instrument

参考:
"cognition - definition of cognition in English from the Oxford dictionary". www.oxforddictionaries.com. Retrieved 2016-02-04.
Von Eckardt, Barbara (1996). What is cognitive scienc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pp. 45–72. ISBN 9780262720236.
Stefano Franchi, Francesco Bianchini. "On The Historical Dynamics Of Cognitive Science: A View From The Periphery". The Search for a Theory of Cognition: Early Mechanisms and New Ideas. Rodopi, 2011. p. XIV.
Cogn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y Russell Revlin
Matlin, Margaret (2009). Cogni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p. 4.
Fuchs, A. H.; Milar, K.J. (2003). "Psychology as a science". Handbook of Psychology. 1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1–26. doi:10.1002/0471264385.wei0101.
Zangwill, O. L. (2004).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mi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951–952.
Zangwill, O.L. (2004).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mi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76.
T.L. Brink (2008) Psychology: A Student Friendly Approach. "Unit 7: Memory." p. 126
Madigan, S.; O'Hara, R. (1992). "Short-term memor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Mary Whiton Calkin's memory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2): 170–174. doi:10.1037/0003-066X.47.2.170.
Matlin, Margaret (2009). Cogni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p. 5.
Sternberg, R. J., & Sternberg, K. (2009). Cognitive psychology (6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Blomberg, O. (2011). "Concepts of cognition for cognitive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tion Psychology. 21 (1): 85–104. doi:10.1080/10508414.2011.537561.
Sensation & Perception, 5th ed. 1999, Coren, Ward & Enns, p. 9
Cognitive Psychology, 5th ed. 1999, Best, John B., pp. 15–17
Cherry, Kendra. "Jean Piaget Biography".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Retrieved 18 September 2012.
Parke, R. D., & Gauvain, M. (2009). Child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viewpoint (7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Surprenant, A (2001). "Distinctiveness and serial position effects in total sequences".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63 (4): 737–745. doi:10.3758/BF03194434. PMID 11436742.
Krueger, L. (1992). "The word-superiority effect and phonological recoding". Memory & Cognition. 20 (6): 685–694. doi:10.3758/BF03202718.
Nairne, J.; Whiteman, H.; Kelley, M. (1999). "Short-term forgetting of order under conditions of reduced interference" (PDF).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Hum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2: 241–251. doi:10.1080/713755806.
May, C.; Hasher, L.; Kane, M. (1999). "The role of interference in memory span". Memory & Cognition. 27 (5): 759–767. doi:10.3758/BF03198529. PMID 10540805.
Wolfe, J.; Cave, K.; Franzel, S. (1989). "Guided search: An alternative to the feature integration model for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5 (3): 419–433. CiteSeerX 10.1.1.551.1667. doi:10.1037/0096-1523.15.3.419.
Russo, M.; Fiedler, E.; Thomas, M.; McGhee (2005), United States Army Aero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Operational Environments,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RTO-MP-HFM-124, 14 - 3 - Open access material, PUBLIC RELEASE - ISBN 92-837-0044-9 - “Strategies to Maintain Combat Readiness during Extended Deployments – A Human Systems Approach”.
Metcalfe, J., & Shimamura, A. P. (1994). Metacognition: knowing about knowing.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chraw, Gregory (1998). "Promoting general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Instructional Science. 26: 113–125. doi:10.1023/A:1003044231033.
Dunlosky, J. & Bjork, R. A. (Eds.). Handbook of Metamemory and Memory. Psychology Press: New York.
Wright, Frederick. APERA Conference 2008. 14 April 2009. http://www.apera08.nie.edu.sg/proceedings/4.24.pdf[dead link]
Colman, Andrew M. (2001). "metacognition".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Oxford Paperback Reference (4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ed 2015). p. 456. ISBN 9780199657681. Retrieved 2017-05-17. Writings on metacognition can be traced back at least as far as De Anima and the Parva Naturalia of the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 (384-322 BC)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4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