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作者:大江 | 时间:2019-6-17 00:02:34 | 阅读:772| 显示全部楼层
滥用是对事物的不当使用或处理,往往是不公平或不正当地获得利益。[1] 虐待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身体或口头虐待,伤害,攻击,违规,强奸,不公正行为,犯罪或其他类型的侵略。 对于这些描述,人们还可以添加康德的概念,即错误地使用另一个人作为结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的终点。[2] 一些消息来源称虐待是“社会建构的”,这意味着可能或多或少地承认受害者在不同时期和社会的痛苦。[3]

目录
1 滥用的类型和背景
1.1 滥用权力
1.2 滥用尸体
1.3 滥用自由裁量权
1.4 滥用支配地位
1.5 滥用嗜好
1.6 滥用信息
1.7 滥用权力
1.8 滥用程序
1.9 滥用职级
1.10 滥用统计数据
1.11 滥用该系统
1.12 滥用信任
1.13 滥用监督
1.14 学术滥用
1.15 滥用广告
1.16 青少年虐待
1.17 成人虐待
1.18 酒精滥用
1.19 虐待动物
1.19.1 动物工业园区
1.20 反社会行为
1.21 欺凌
1.22 人物暗杀
1.23 虐待儿童
1.23.1 父母虐待儿童
1.23.2 儿童性虐待
1.23.2.1 儿童对儿童的性虐待
1.24 教会虐待
1.25 侵犯公民权利
1.26 秘密滥用
1.27 文书滥用
1.28 网络滥用或网络欺凌
1.29 约会虐待或约会暴力
1.30 诽谤
1.31 被拘留者虐待
1.32 残疾人虐待
1.33 歧视性虐待
1.34 虐待医生
1.35 家庭虐待或家庭暴力
1.36 滥用药物
1.37 经济虐待
1.38 虐待老人
1.39 情绪虐待
1.40 员工虐待
1.41 虚假指控
1.42 金融滥用
1.43 侵犯旗帜
1.44 游戏系统
1.45 装神弄鬼
1.46 同性恋虐待或同性恋抨击
1.47 团体心理虐待
1.48 骚扰
1.49 仇恨罪
1.50 欺凌
1.51 侵犯人权
1.52 羞辱
1.53 非礼
1.54 机构滥用
1.55 侮辱
1.56 恐吓
1.57 法律滥用
1.58 女同性恋虐待
1.59 医疗事故
1.60 市场滥用
1.61 滥用药物
1.62 医疗虐待
1.63 精神虐待
1.64 军事虐待
1.65 心灵虐待或精神控制
1.66 不端行为
1.67 滋扰
1.68 自恋滥用
1.69 忽视
1.70 疏忽
1.71 护士虐待或哺乳虐待
1.72 在线滥用
1.73 儿童的父母虐待
1.74 被动攻击行为
1.75 患者虐待
1.76 同侪滥用
1.77 迫害
1.78 个人虐待或人身攻击
1.79 身体虐待
1.79.1 酷刑
1.80 警方虐待
1.81 政治虐待
1.82 偏见
1.83 监狱虐待或囚犯虐待
1.84 专业虐待
1.85 心理虐待
1.86 种族歧视
1.87 恶作剧
1.88 强奸
1.89 关系攻击
1.90 宗教虐待
1.91 居民虐待
1.92 粗鲁
1.93 撒旦的仪式虐待
1.94 学校欺凌
1.95 宗派虐待
1.96 自虐
1.97 性虐待
1.98 性欺凌
1.99 兄弟姐妹滥用
1.100 涂片运动
1.101 社会虐待
1.102 精神虐待
1.103 配偶虐待
1.104 缠扰行为
1.105 结构性滥用
1.106 物质滥用
1.107 监视滥用
1.108 嘲弄
1.109 教师虐待
1.110 戏弄
1.111 电话滥用
1.112 恐怖主义
1.113 跨性别者滥用或反叛
1.114 裁判员滥用
1.115 言语虐待或口头攻击
1.116 低语运动
1.117 工作场所滥用或工作场所欺凌
2 滥用的特征和风格
2.1 陈述滥用的迹象
3 滥用权力和控制力
4 滥用者的心理特征
5 虐待对受害者的影响
6 值得注意的滥用案例
7 参考

滥用的类型和背景
滥用权力
主要文章:滥用权力
政治腐败形式的滥用权力是政府官员利用法定或其他授权的权力谋取非法私人利益。 滥用政府权力用于其他目的,例如镇压政治反对派和一般警察的暴行,不被视为政治腐败。 私人或不直接参与政府的公司也不是非法行为。 只有当该行为与其公务职责直接相关时,公职人员的非法行为才构成政治腐败。

滥用权力与滥用权力是分开的,因为该行为最初被宽恕,但延伸到最初构想的范围之外,并非在所有情况下

滥用尸体
见:Necrophilia
滥用自由裁量权
主要文章:滥用自由裁量权
滥用自由裁量权是指未能适当考虑与特定事项有关的事实和法律; 任意或不合理地背离先例和定居的司法习惯。[4]

滥用支配地位
见:滥用支配地位
滥用嗜好
见:滥用嗜好
滥用信息
主要文章:违反信心,侵犯版权,内幕交易和抄袭
滥用信息通常涉及违反信任或剽窃,或将信息的信心扩大到超出授权范围。

在金融界,内幕交易也可以被视为滥用内部信息,从而给投资带来不公平的优势。

滥用权力
主要文章:滥用权力
以“办公室渎职”或“官方不当行为”的形式滥用权力是指以官方身份进行的非法行为,影响公务的履行。办公室的渎职通常是通过法规或召回选举导致当选官员被解职的理由。

滥用程序
主要文章:滥用过程
一方当事人恶意故意滥用或歪曲定期发布的法院程序(民事或刑事诉讼)而引起的侵权诉讼,其理由不是基本法律诉讼。

滥用职级
主要文章:Rankism
Rankism(也称为滥用职级)是以滥用,歧视或剥削的方式对待较低级别的人。[5]罗伯特·富勒声称,排名包括滥用上级所固有的权力,认为基于排名的滥用是欺凌,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同性恋恐惧症等许多其他现象的基础。

滥用统计数据
请参阅:滥用统计数据
滥用该系统
请参阅:滥用#Gaming the system
滥用信任
请参阅:信任的位置
滥用监督
主要文章:滥用监督
滥用监督最常在工作场所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尽管可能出现在家庭和学校等其他领域。 “滥用监督已作为负面下属工作场所结果的前提进行调查”。[6] [7] “工作场所暴力具有情境和个人因素的结合”。所进行的研究着眼于滥用监督与不同工作场所事件之间的联系。[8]

学术滥用
请参阅:学术滥用
广告滥用
主要文章:广告滥用
广告滥用(也称为个人虐待或人身攻击)通常涉及侮辱或贬低某人的对手以使其论点无效,但也可能涉及指出与对手的论点无关的事实但表面上的性格缺陷或行为。

青少年虐待
参见: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父母虐待,父母虐待青少年
成人虐待
成人虐待是指虐待易受伤害的成年人。[9]

滥用酒精
主要文章:酒精滥用
如DSM-IV所述,酒精滥用是一种精神病诊断,描述了酒精饮料的反复使用,尽管其有负面影响。[10]酒精滥用有时被称为不太具体的术语酒精中毒。然而,存在许多酗酒定义,只有一些与酒精滥用相容。有两种类型的酗酒者:那些有反社交和寻求快乐倾向的人,以及那些焦虑不安的人 - 他们能够长时间不喝酒但一旦开始就无法控制自己。[ 11]暴饮是另一种酒精滥用形式。经常酗酒或严重醉酒超过两次被归类为酒精滥用。[12]根据国际调查所做的研究,最重的饮酒者恰好是英国的青少年一代。[13]

虐待动物
主要文章:虐待动物
另见:类别:虐待动物
除了自卫之外,动物虐待是对除人类以外的动物造成的伤害或伤害。更狭隘的是,它可能对特定的收益造成伤害,例如杀死毛皮动物。世界各地的司法管辖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动物工业综合体
动物工业综合体(AIC)是指对非人类动物的制度化开发负责的利益的积累。它完全不同于个体的动物残忍行为,因为它是一种制度化的动物剥削。 AIC是关键动物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类似于人类社会学中的资本主义。

反社会行为
主要文章:反社会行为
另见:不文明
反社会行为通常被视为公共行为,缺乏对他人的判断和考虑,可能会损害他们或他们的财产。这可能是故意的,如故意破坏或涂鸦,或疏忽的结果。持续的反社会行为可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反社会行为的对应物是亲社会行为,即任何旨在帮助或使另一个人,团体或社会受益的行为。[14]

欺凌
主要文章:欺凌
另见:模板:欺凌,类别:学术界欺凌,欺凌,信息技术欺凌,医学欺凌,军队欺凌,护理欺凌,教学欺凌,同性恋欺凌,学校欺凌,性欺凌和工作场所欺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欺凌是一种重复的行为,涉及实际或感知到的权力不平衡,而更强大的个人或团体则攻击那些不那么强大的人。[15]欺凌可能包括三种基本类型的虐待 - 言语,身体和情感。它通常涉及微妙的胁迫方法,如恐吓。欺凌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定义。虽然英国目前没有关于欺凌的法律定义,[16]但美国的一些州有法律禁止欺凌。欺凌通常是为了通过恐惧或威胁来胁迫他人。

性格暗杀
主要文章:人物暗杀
角色暗杀是企图玷污一个人的声誉。这可能涉及夸大或操纵事实,以呈现目标人物的不真实画面。它是一种诽谤形式,可以是广告(对人)的一种形式。

虐待儿童
主要文章:虐待儿童
另见:类别:虐待儿童和忽视儿童
虐待儿童是对儿童的身体或心理/情感虐待。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将儿童虐待定义为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的任何行为或一系列委托或不作为导致伤害,可能造成伤害或威胁伤害儿童的行为。孩子。[17]大多数儿童虐待发生在儿童的家中,少数发生在儿童与之互动的组织,学校或社区中。虐待儿童有四大类:忽视,身体虐待,心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

父母虐待儿童
请参阅:虐待#虐待儿童
儿童性虐待
主要文章:儿童性虐待
另见:类别:儿童性虐待,美国儿童性虐待法,儿童性虐待的虚假指控,关于儿童性虐待的法律,宾夕法尼亚州儿童性虐待丑闻以及儿童色情制品与儿童性虐待之间的关系
儿童性虐待是一种虐待儿童形式,其中成年或年长的青少年滥用儿童进行性刺激。[18] [19]这种情况的不同形式包括:要求或迫使儿童从事性活动(不论结果如何),生殖器对儿童的某些类型的不雅暴露,向儿童展示色情内容,与儿童进行实际性接触,观看或参与出于性目的与儿童的生殖器物理接触,或使用儿童制作儿童色情内容。[18] [20] [21]

儿童对儿童的性虐待
主要文章:儿童对儿童的性虐待
儿童性虐待是指儿童性虐待的一种形式,其中青春期前的儿童受到一个或多个其他儿童或青少年的性虐待,并且没有成年人直接参与。这包括未经同意,不平等或强迫的儿童之间的性活动; [22]特别是当使用体力,威胁,欺骗或情绪操纵来引发合作时。

教会虐待
请参阅:虐待#精神虐待
公民权利滥用
主要文章:公民权利
秘密滥用
主要文章:秘密滥用
秘密虐待是性,心理或身体上的虐待“为了某种目的而被保密,隐瞒或不公正。”[23]

文书虐待
见:天主教性虐待案件
网络滥用或网络欺凌
主要文章:网络欺凌
另请参阅:计算机犯罪,工作场所的网络攻击,网络跟踪,网络恐怖主义,电子邮件炸弹,火焰(互联网),计算机骚扰和巨魔(互联网)
网络欺凌“涉及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支持个人或团体的蓄意,重复和敌对行为,旨在伤害他人。” -Bill Belsey [24]

约会虐待或约会暴力
主要文章:约会虐待
另见:强奸日期
约会虐待是一个或两个伙伴在约会关系中表现出的滥用行为的模式。 该行为可包括但不限于; 身体虐待; 心理虐待; 和性虐待。

诽谤
主要文章:诽谤
另见:诽谤和诽谤
诽谤是一种陈述,该陈述提出明确陈述或暗示为事实的陈述,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集团,政府或国家带来负面形象。通常 - 但并非总是如此,[注1]要求该声明是虚假的,并且该出版物应传达给被诽谤的人以外的人(称为申诉人)。

被拘留者滥用
请参阅:虐待#监狱虐待或囚犯虐待
残疾人虐待
主要文章:残疾虐待
有人指出,残疾人受到残疾虐待和欺凌的影响尤其严重,这种活动被认为是一种仇恨犯罪。[25]欺凌不仅限于那些明显残疾的人 - 例如轮椅使用者或有身体畸形的人(例如唇裂) - 还有那些有自闭症等学习障碍的人[26] [27]和发育性协调障碍。[ 28] [29]在后一种情况下,这与体育教育能力差有关,这种行为可以由一个无知的体育教师鼓励。滥用残疾人不仅限于学校;有许多已知的病例,其中残疾人被“护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例如在布里斯托尔附近的Castlebeck护理院(Winterbourne View)的BBC全景计划中透露的案例,导致其关闭和暂停或解雇工作人员。[30]

歧视性滥用
主要文章:歧视,类别:歧视,模板:歧视,模板:歧视边栏,偏见和宗教歧视
歧视性虐待涉及不公平地挑选或对待某人,因为有关他们的某些事情是不同的;例如:

年龄
衣服或外观
种族,国籍或文化,包括语言等特征
性别,包括与性别有关的特征(例如,怀孕)
健康(如艾滋病毒/艾滋病)或残疾(如精神障碍)
语言用法
生活方式或职业
种族或肤色
宗教或政治派别
性取向和性取向
社会阶级或信条
重量或高度
许多国家都存在歧视等歧视性法律。 在一些国家,诸如种族配额等有争议的企图被用来纠正歧视的负面影响。

其他歧视行为包括政治诽谤,诽谤群体和基于夸张的陈规定型观念。

医生虐待
请参阅:虐待#医疗虐待,医学欺凌,患者虐待
家庭虐待或家庭暴力
主要文章:家庭暴力
另见:类别:家庭暴力,基督教和家庭暴力,普通夫妻暴力,家庭暴力和怀孕,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暴力流行病学以及伊斯兰教和家庭暴力
家庭虐待可以广泛地定义为一方或双方在亲密关系中的任何形式的虐待行为,例如婚姻,同居,家庭,约会甚至朋友。重要的是要记住虐待总是有意的,不可能偶然发生。家庭暴力有多种形式,包括:

身体攻击(击打,踢,咬,推,束缚,投掷物体)或其威胁
性虐待
情绪虐待
经济上的滥用(代扣款项或控制所有款项,包括其他家庭成员的款项)
社会虐待(限制与朋友和/或家人的接触,侮辱或威胁朋友和/或家人),控制或霸气
恐吓
盯梢
被动/隐蔽滥用[31] [32](例如,忽视)
经济匮乏
根据当地的雕像,家庭暴力可能构成犯罪,也可能不构成犯罪,也取决于具体行为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其他变量。酒精消费[33]和精神疾病[34]经常与滥用有关。

吸毒
请参阅:虐待#物质滥用
经济虐待
主要文章:经济滥用
当一个亲密伴侣控制另一个伙伴获得经济资源时,经济虐待是一种滥用形式,[35]这削弱了受害者支持他/她自己的能力,迫使他/她在经济上依赖犯罪者。[35] [36] [37]

虐待老人
主要文章:虐待老人
老年人虐待是对老年人的一种伤害,涉及被信任的个人以“对老年人造成伤害或痛苦”的方式滥用。[38]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行动提出的定义采用了这一定义。在英国的虐待长者。虐待包括针对老年人的暴力,忽视和其他犯罪,其形式包括身体,精神和经济虐待以及被动和主动忽视。[39]

情绪虐待
请参阅:心理虐待
虽然对情绪虐待的确切定义缺乏共识,但根据美国联邦儿童虐待预防和治疗法将其列为精神损害的一种形式。[40]美国大多数州接受的典型法律定义,特别是在儿童福利领域,将其描述为对心理能力或情绪稳定性的伤害,行为,情绪反应或认知的可观察或实质性变化就是证明。[41]

员工虐待
请参阅:工作场所滥用或工作场所欺凌
虚假指控
主要文章:虚假指控
虚假指控(或虚假指控)可以是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非正式地;
准司法;
司法。
财务滥用
另见:经济滥用
金融(或重大)滥用的例子包括:非法或未经授权使用某人的财产,金钱,养老金簿或其他贵重物品(包括改变该人的意愿,将施虐者命名为继承人);并且经常以欺骗手段获取授权书,然后通过驱逐他们自己的房屋来剥夺金钱或其他财产;或利用他们的年龄或残疾。

进一步阅读

Baumhoefner,Arlen(2006)。金融滥用聋人和听力困难暴露。
Bechthold,Henry L(2003)。吹响美国基督教会的口哨:政治虚伪,双重标准和金融滥用暴露。
Carnot,Edward J(2003)。你的父母是好人吗?:保护你的老年父母免受金融滥用和忽视(资本关注)。
Roubicek,Joe(2008)。对老年人的财务虐待;侦探的剥削罪案件档案。
国旗滥用
主要文章:国旗亵渎
滥用旗帜(或亵渎旗帜)是指适用于在公共场合故意破坏,损坏或毁坏旗帜的各种行为的术语,通常是国旗。通常,此类行动旨在对某个国家或其政策提出政治观点。有些国家的法律禁止销毁方法(例如在公共场所燃烧)或禁止特定用途(例如用于商业目的);这些法律可以区分亵渎国家自己的国旗和其他国家的国旗。各国可能会制定保护言论自由权利的法律。

游戏系统
主要文章:游戏系统
游戏系统(也称为弯曲规则,游戏规则,玩系统,滥用系统,挤压系统或工作系统)可以定义为使用旨在保护系统而不是操纵系统的规则和程序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42]

Gaslighting
主要文章:Gaslighting
Gaslighting是通过持续拒绝,误导,矛盾和谎言来操纵,企图破坏目标的稳定和非法化。它的目的是在目标中播下怀疑的种子,希望让他们质疑自己的记忆,感知和理智。[43] [44]实例可能包括滥用者拒绝先前发生的虐待事件,直到施虐者进行奇怪的事件,目的是使受害者迷失方向。该术语源于Gaslight,一部1938年的戏剧和1944年的电影,并已被用于临床和研究文献。[45] [46]

同性恋虐待或同性恋抨击
主要文章:同性恋抨击
同性恋抨击和同性恋欺凌是针对侵略者认为是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的人的口头或身体虐待,包括实际上是异性恋者,或非特定性或未知性取向的人。

集体心理虐待
主要文章:团体心理虐待
群体心理虐待是指经常或系统地对其成员使用心理虐待方法的群体。这种滥用行为是将成员视为可以自由操纵的对象而不是尊重其自主权,人权,身份和尊严的做法。在一个团体中,他们也可以与另一个人玩智力游戏,这可以使受害者看起来像被接受,但实际上是在他/她的背部被转动时背伤人。当受害者向滥用团体请求援助时,不会给予援助。

骚扰
主要文章:骚扰
另请参阅:计算机骚扰,电子骚扰,移动骚扰,权力骚扰和性骚扰
骚扰涉及各种各样的冒犯行为。它通常被理解为旨在扰乱或沮丧的行为。在法律意义上,这是被发现威胁或令人不安的行为。

权力骚扰是一种政治性质的骚扰或不受欢迎的关注,通常发生在工作场所的环境中。

性骚扰指的是持续性和不受欢迎的性骚扰,通常是在工作场所,拒绝性要求的后果可能对受害者非常不利。

讨厌犯罪
主要文章:仇恨犯罪
另见:类别:仇恨犯罪,残疾仇恨犯罪,仇恨邮件和仇恨言论
仇恨犯罪发生在犯罪者因为他或她在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身份而针对受害者时;通常由种族群体,宗教,性取向,残疾,种族,国籍,年龄,性别,性别认同或政治派别来定义。[47]

“仇恨犯罪”通常指的是被视为仇恨一种或多种所列条件的犯罪行为。事件可能涉及人身攻击,财产损失,欺凌,骚扰,辱骂或侮辱,或令人反感的涂鸦或煽动性信件(仇恨邮件)。[48]

欺凌
主要文章:Hazing
欺侮被认为是涉及骚扰,虐待或羞辱的任何活动,作为将人引入群体的一种方式。

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中都可以看到欺侮;包括帮派,俱乐部,运动队,军队和工作场所。在美国和加拿大,欺侮通常与希腊字母组织(兄弟会和姐妹会)有关。法律经常禁止欺侮,可能是身体上的(可能是暴力的)或精神上的(可能是有辱人格的)。它还可能包括裸露或性取向活动。

侵犯人权
主要文章:人权
另见:类别:侵犯人权
人权是“所有人都有权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49]人们普遍认为人权和自由的例子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例如生命权和自由权,言论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包括参与文化的权利,享有尊重和尊严的权利,食物权,工作权,以及在某些国家 - 受教育的权利。

屈辱
主要文章:屈辱
羞辱是骄傲的贬低,这会导致羞辱或导致谦卑或沦为谦卑或屈服的状态。它可以通过欺凌,恐吓,身体或精神虐待或欺骗,或者如果一个人被揭露犯下社会或法律上不可接受的行为而尴尬。

非礼
主要文章:不文明
另见:工作场所的不文明
不礼貌是缺乏文明或礼貌的社会行为的总称,包括粗鲁或对老年人缺乏尊重;故意破坏和流氓行为;或公众酗酒和威胁行为。[50]

机构滥用
主要文章:机构滥用
另见:寄养§国家滥用
机构虐待通常发生在护理院,疗养院,急症医院或住院环境中,可以是以下任何一种:[51]

歧视性虐待
金融滥用
忽略
身体虐待
心理和情感虐待
性虐待
言论攻击
进一步阅读

Barter,Christine(1998)。调查儿童的机构虐待(政策,实践,研究)。国家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 ISBN 978-0902498846
Beker,Jerome(1982)。儿童和青少年的机构虐待(儿童和青少年服务)。劳特利奇。
Manthorpe J,Penhale B,Stanley N(1999)。机构虐待:生命历程的视角。劳特利奇。
Westcott,Helen L(1991)。对儿童的机构虐待 - 从研究到政策:国家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的评论(政策,实践,研究S.)。
侮辱
主要文章:侮辱
另见:Ad hominem,Incivility和Rudeness
侮辱是一种被认为具有侮辱性和冒犯性的表达,陈述或行为。

恐吓
主要文章:恐吓
另见:见证恐吓
恐吓是故意行为“会导致普通敏感的人”害怕受伤或受伤。没有必要证明这种行为是如此暴力以至于引起恐怖或受害者实际受到惊吓。[52] “计算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来实现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的目标......通过恐吓,胁迫或灌输恐惧”可被定义为恐怖主义。[53]

法律滥用
主要文章:法律滥用
另见:类别:滥用法律制度
法律滥用是指与民事和刑事法律诉讼相关的滥用行为。滥用可能源自法律制度的几乎任何部分,包括轻浮和无理取闹的诉讼当事人,执法部门的滥用,无能,粗心或腐败的律师以及司法机构本身的不当行为。[54] [55]

法律虐待不仅对不公正负有责任,而且对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也有害。[56]

女同性恋虐待
请参阅:同性恋虐待或同性恋抨击
弊端
请参阅:疏忽
市场滥用
主要文章:市场滥用
另见:反竞争做法和内幕交易
如果金融投资者由以下人士直接或间接地处于不合理的不利地位,则可能出现市场滥用:[57]

使用了不公开的信息(内幕交易)
扭曲了金融工具的定价机制
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滥用药物
请参阅:财务滥用
医疗虐待
另请参阅:滥用§患者虐待,患者虐待,医疗保健中的侵略,医学欺凌,护理欺凌,医疗事故和Never活动
精神虐待
请参阅:心理虐待
军事虐待
主要文章:军队欺凌,儿童军事用途,军事性创伤,战争罪和战争强奸
战争罪是“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包括“谋杀,虐待或驱逐被占领土的平民居民到奴隶劳改营”,“谋杀或虐待战俘”,杀害人质,“城市,城镇和村庄的肆意破坏,以及任何不符合军事或民事必要性的破坏”。[58]

战争强奸是在武装冲突或战争期间由士兵,其他战斗人员或平民实施的强奸。在战争和武装冲突期间,强奸经常被用作心理战的手段来羞辱敌人并破坏他们的士气。

军事性创伤是军事人员经历的性侵犯和强奸。它通常伴有创伤后应激障碍。[59]

精神虐待或精神控制
主要文章:精神控制
另请参阅:类别:精神控制和心灵游戏
心灵虐待或精神控制是指一个群体或个人“系统地使用不道德的操纵方法来说服他人遵守操纵者的意愿,往往损害被操纵者”的过程。该术语适用于任何策略,心理或其他,可以被视为颠覆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或决策的控制感。

处理不当
主要文章:不端行为
另见:报告不当行为,司法不端行为,官方不当行为,警察不当行为,美国警方不当行为,检察机关不当行为,科学不端行为和性行为不当的责任
不当行为是指由于预谋或故意目的或对某人行为后果的顽固漠不关心而产生的不法行为,不当行为或非法行为。三类不当行为是官方不当行为,专业不端行为和性行为不端。

聚众滋扰
主要文章:围攻
围攻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由群体欺凌个人。被认定为工作场所的情感虐待(例如,通过同事,下属或上级“联合”某人)通过谣言,暗示,恐吓,羞辱,诋毁和隔离迫使某人离开工作场所,作为恶意的,无性的,非种族的,一般性的骚扰。[61]

围攻可以在任何团体环境中进行,例如工作场所,社区或家庭。

自恋的虐待
主要文章:自恋滥用
自恋滥用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个术语,在2000年代变得更加突出。它最初特别提到了自己孩子的自恋父母的虐待,但最近却意味着自恋者(自负的人或傲慢自大的人)的任何虐待。

忽略
主要文章:忽视
另见:儿童忽视和自我忽视
忽视是一种被动的虐待形式,其中负责为受害者(儿童,身体或精神残疾的成人,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物体)提供护理的照顾者未能提供对受害者需求的充分照顾,损害受害者。它通常被视为照顾者形式的一种懒惰或冷漠,而不是由于无能而无知;因此,精神障碍患者和成年人忽视儿童并且过度劳累不被视为虐待,尽管这可能构成对儿童的忽视。

忽视的例子包括未能提供足够的监督,营养,医疗或其他需求,而受害者无法为自己提供这些需求。

疏忽
主要文章:疏忽
另见:法律渎职,医疗事故,医疗事故,失业和英国法律专业疏忽
疏忽是指责任(责备)的行为,因为它没有达到合理的人为保护他人免受可预见的伤害风险所做的事情。

护士虐待或护理虐待
另见:滥用§医疗虐待和护理欺凌
在线滥用
请参阅:滥用#网络滥用或网络欺凌
父母虐待儿童
主要文章:儿童的父母虐待
他们的孩子虐待父母是一个常见但未充分报道和研究不足的主题。父母经常受到童年侵略的影响,通常以言语或身体虐待的形式,超过正常的童年攻击性爆发。父母对这个问题感到羞耻和羞辱感,所以他们很少寻求帮助;今天也没有多少帮助。[62] [63]

被动攻击行为
主要文章:被动攻击行为
另请参阅:心灵游戏,忽视,阻碍,拖延,无声治疗和社交破坏
被动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隐蔽性滥用行为。在人际关系或职业情境中追求期望是被动的,有时是阻碍者的抵抗。它可以表现为学习无助,拖延,顽固,怨恨,闷闷不乐,或者在完成任务(通常是明确的)期望的故意和反复失败。

病人虐待
主要文章:患者虐待
另见:类别:被判谋杀患者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囚犯实验,医源性,医疗伤害和医疗事故
患者虐待或忽视是指导致患者遭受不合理痛苦,痛苦或伤害的任何行为或失败行为。它包括对患者进行身体撞击或性侵犯。它还包括扣留必要的食物,身体护理和医疗护理。它适用于各种情况,如医院,疗养院,诊所和家访。[64]

同行滥用
“同行滥用”是作者伊丽莎白贝内特于2006年推广的一种表达方式,旨在强化将欺凌视为一种滥用形式同样有效的观点,就像人们会发现任何其他形式的滥用一样。[65]该术语传达了与同伴受害一词相似的内涵。

迫害
主要文章:迫害
另见:类别:迫害和类别:宗教迫害
迫害是另一个群体对个人或群体的系统性虐待。最常见的形式是宗教迫害,种族迫害和政治迫害;虽然这些术语之间自然存在一些重叠。

个人虐待或人身攻击
请参阅:虐待#Ad hommm abuse
身体虐待
主要文章:身体虐待
身体虐待是指涉及接触的滥用行为,旨在引起恐吓,痛苦,伤害或其他身体痛苦或身体伤害。

拷打
主要文章:酷刑
另见:类别:心理折磨技巧
酷刑是指故意造成严重疼痛(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的任何行为。

警察虐待
主要文章:警察暴行,警察腐败,警察不端行为和滥用权力§警察
警察的暴行是警察故意使用过度武力。虽然通常是身体上的,但它有可能以口头攻击或心理恐吓的形式出现。在某些情况下,由“蔑视警察”引发,即对警察的不尊重。

警察腐败是警察不端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旨在为警官或警官获得经济利益和/或职业发展,以换取不追究或有选择地进行调查或逮捕。

警方的不当行为是指警察在执行公务时采取的不当行为。警察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误判,有时还会受到歧视。

政治虐待
主要文章:政治腐败,类别:政治腐败,政治压迫,类别:政治压迫和政治滥用精神病学
[图标]
本节需要扩展。您可以通过添加它来提供帮助。 (2010年1月)
进一步阅读

Behera,Navnita Chadha延续分歧:南亚期刊政治滥用当代南亚,第5卷,1996年7月2日,第191-205页
Birley,J。政治滥用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第3卷,第3期,第22-25页
Bonnie,Richard J.苏联和中国精神病学的政治滥用:复杂性和争议J Am Acad Psychiatry Law 30:136-44,2002 [66]
Zwi,AB。政治上滥用药物和反对它的挑战。 Soc Sci Med。 1987; 25(6):649-57。
偏见
主要文章:偏见
偏见是由于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种族,性取向,年龄,残疾,政治信仰,宗教,工作或其他个人特征而对一群人或一个人的先入为主的信念,观点或判断。它也意味着先验信仰(不了解事实)并包括“任何不合理的态度,这种态度对理性影响具有异常的抵抗力。”[67]虽然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偏见,但如果使用消极的话,“偏见”意味着恐惧和反感对这样一个团体或个人。

监狱虐待或囚犯虐待
主要文章:囚犯虐待
另见:类别:囚犯虐待丑闻,囚犯实验和监狱强奸
囚犯虐待是指在被捕或被监禁期间对他们的虐待。属于此类别的滥用包括:

身体虐待:击打,殴打或其他未经授权的体罚。
心理虐待:嘲弄,剥夺睡眠或其他形式的心理虐待,偶尔会产生白噪声
性虐待:强迫性交,切割生殖器官或其他形式的性虐待。
其他虐待:拒绝基本药物,羞辱等
增强审讯:据称在反恐战争中实施的方法需要提取信息,因为其他技术不会产生结果。
酷刑:任何有意造成严重疼痛的行为,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专业虐待
主要文章:专业滥用
另见:医疗事故,职业道德,英国法律中的专业疏忽和职业责任
专业滥用者:[68]

利用他们的客户或患者的信任
利用他们的漏洞
不要为了他们的最佳利益行事
未能保持专业界限
滥用可能是:

歧视
金融
物理/疏忽
心理/情感
有性
专业虐待总是涉及:

背叛信任
利用漏洞
违反专业界限
进一步阅读

Dorpat,Theodore L(1996)。 Gaslighting,Double Whammy,Interrogation和其他隐蔽控制方法在心理治疗和分析中的应用。 Jason Aronson,Incorporated。
Penfold,P。Susan(1998)。卫生专业人员的性虐待:对意义和治疗的个人搜寻。多伦多大学出版社。
心理虐待
主要文章:心理虐待
另见:类别: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也称为情感虐待或精神虐待,是一种滥用形式,其特征是一个人使另一个人受到心理上有害的行为。这种滥用通常与权力不平衡的情况有关,例如虐待关系,欺凌,虐待儿童和工作场所。

种族虐待
主要文章:种族主义
基于种族是人类特征和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信念,种族主义是对他人的滥用态度或待遇。根据麦格理字典的定义,一种自己的种族优越,并因此有权“统治或支配他人”,这是一种自豪感。种族主义与种族偏见,暴力,厌恶,歧视和压迫相关,并可能引发种族偏见。

恶作剧
主要文章:褴褛
另见:斯里兰卡大学的反诽谤,印度的肆虐和斯里兰卡的肆虐
对于印度,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的教育机构新人来说,肆虐是一种虐待。它类似于被称为欺侮的美国现象。目前,斯里兰卡据说是世界上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69] [70]

强奸
主要文章:强奸
参见:类别:强奸,纠正强奸,约会强奸,强奸的影响和后果,强奸的动机,监狱强奸,性别强奸,强奸统计,强奸创伤综合症,配偶强奸,强奸类型和战争强奸
强奸是一种性侵犯,是指未经他人同意而涉及性交(有或没有性侵犯)的人的攻击(包括那些被认为无法同意的人,例如,如果他们醉酒或睡着了)

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强奸报告,起诉和定罪率差别很大。美国司法统计局(1999)估计,91%的美国强奸受害者是女性,9%是男性,99%的罪犯是男性。[71]在一项针对女性的调查中,只有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遭到性侵犯,他们说这次袭击是由陌生人犯下的。[72]对于男性来说,监狱中的男男强奸是一个重大问题。[73] [74]

关系攻击
主要文章:关系攻击
关系性侵略,也称为隐蔽侵略[75]或隐蔽欺凌[76],是一种侵略,其中通过损害团体内的关系或社会地位而不是身体暴力造成伤害。[76] [77]关系性侵略更为常见,并且在女孩中的研究比男孩更多。[77]

宗教虐待
主要文章:宗教虐待
另见:宗教歧视,宗教迫害,类别:宗教迫害和宗教恐怖主义
宗教虐待是指:

以滥用的方式使用宗教教义,造成心理伤害
基于受害者宗教的骚扰或侮辱(见宗教歧视)
宗教被滥用于自私,世俗或意识形态的目的,请参阅
宗教和政治
滥用文书职位以实施非宗教动机的虐待,例如天主教性虐待案件[78]
任何形式的宗教暴力,包括:
人类的牺牲
暴力入会仪式
居民虐待
请参阅:居民虐待
粗鲁
主要文章:粗鲁
粗鲁(也称为无礼或粗暴)是在社会或一群人的社会法律或礼仪的背景下表现出的不尊重和失败。

撒旦的仪式虐待
主要文章:撒旦的仪式虐待
撒旦的仪式虐待(SRA,有时被称为仪式虐待,仪式性虐待,有组织的虐待,虐待狂的仪式虐待和其他变体)是一种道德恐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遍布全国,最终传播到美国的许多地方。世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消退之前。

学校欺负
主要文章:学校欺凌
另见:教学欺凌和学校恶作剧清单
学校欺凌是一种欺凌行为,与学校内外的教育有关。欺凌可以是身体上的,口头的或情绪上的,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重复。[79] [80]

宗派滥用
主要文章:宗派主义
自虐
主要文章:自卑,自责,自毁行为,自我伤害,自我憎恨,自我忽视和自我伤害
自我毁灭行为是一系列极端的行为和情绪,包括自我伤害和药物滥用。它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并且可以出于各种原因进行。它往往在年轻人和青少年中最明显,但可能会影响任何年龄的人。

性虐待
主要文章:性虐待
另见:模板:性虐待,类别:性虐待,性骚扰,性行为不端和性奴役
性虐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不良性行为的强迫,当这种力量不能被视为性侵犯时。罪犯被称为“性虐待者”或 - 更贬义 - “骚扰者”。[81]该术语还包括任何成年人对儿童刺激成人或儿童性行为的任何行为。当受害者年龄小于同意年龄时,则称为儿童性虐待。

性欺凌
主要文章:性欺凌
另见:性骚扰和性行为不端
性欺凌是“任何欺凌行为,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非身体上的,都是基于一个人的性取向或性别。当性或性别被男孩或女孩用作其他男孩或女孩的武器时 - 尽管它更多通常针对女孩。它可以在一个人的脸上,背后或通过技术使用。“[82]

兄弟姐妹滥用
主要文章:兄弟姐妹滥用
兄弟姐妹的虐待是一个兄弟姐妹的身体,情感和/或性虐待。

据估计[83]多达3%的儿童对兄弟姐妹进行危险的虐待,使兄弟姐妹的虐待比父母虐待儿童或配偶虐待更为常见。

涂抹运动
主要文章:涂片运动
“涂抹运动”,“涂抹战术”或简单地“涂抹”是一种隐喻,可以通过与被污名化的群体混淆来损害个人或群体的声誉。有时,涂抹更常用于包括任何损害声誉的活动,包括诸如泥浆吊索之类的俗语。

社会虐待
请参阅:滥用#结构滥用
精神虐待
主要文章:精神虐待
当宗教权威人士或具有独特精神实践的人以上帝或库尔的名义或任何精神概念的奥秘误导和虐待他人时,就会发生精神虐待。精神虐待通常是指使用精神或宗教等级的施虐者通过使受害者处于毫无疑问地服从滥用权威的状态来利用受害者的灵性(心理和对精神问题的热情)。

配偶虐待
请参阅:虐待#家庭虐待或家庭暴力
缠扰行为
主要文章:跟踪
另见:网络跟踪和潜行者(跟踪)
缠扰行为是个人(有时是人群)对他人的不必要的关注。缠扰行为与骚扰和恐吓有关。 “跟踪”一词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不同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些法律管辖区将其用于指某种类型的刑事犯罪。它也可以指刑事犯罪或民事错误,其中包括某些人认为是跟踪的行为,例如法律中描述为“骚扰”或类似条款的行为。

结构性滥用
主要文章:结构滥用
结构性虐待是指社会或文化系统或权威机构对个人或群体施加的性,情感或身体虐待。结构性虐待是间接的,并在情绪,心理或心理层面上利用受害者。

物质滥用
主要文章:物质滥用
另见:类别:药物滥用
物质滥用,也称为药物滥用,是药物的图案化用途,其中使用者以对自身或他人有害的量或方法消费该物质,并且是物质相关病症的一种形式。在公共卫生,医疗和刑事司法背景下使用了广泛不同的药物滥用定义。在某些情况下,当犯罪者受到毒品的影响时,就会发生犯罪或反社会行为,个人的长期性格变化也可能发生。[84]除了可能造成的身体,社会和心理伤害外,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刑事处罚,尽管这些处罚因当地管辖范围而有很大差异。[85]

监控滥用
主要文章:监视滥用
监视滥用是指使用监视方法或技术以违反社会规范或法律的方式监控个人或群体的活动。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管,国家的大规模监督可能构成监督滥用。监视滥用通常不属于合法拦截的范围。这是违法的,因为它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

嘲弄
主要文章:嘲弄
嘲讽是一种战斗的呐喊,一种用手进行战斗的方法,讽刺性的言论,或旨在使接受者士气低落或侮辱他们并肆无忌惮地鼓励反动行为的侮辱。嘲讽可以作为社会竞争的一种形式存在,以获得对目标文化资本(即地位)的控制。[引证需要]在社会学理论中,三个社会资本的控制[注2]用于在社会中产生优势等级,以强制执行自己相对于他人的立场。嘲讽是通过直接欺凌或间接鼓励他人欺负目标来实现的。也可以给出相同类型的响应,以确保自己的状态。它可以与言语和垃圾话语进行比较。

老师虐待
请参阅:教师虐待
戏弄
主要文章:戏弄
戏弄是一个有很多含义的词。在人类互动中,戏弄有两种主要形式,有趣和有害。在温和的情况下,特别是当它是互惠时,戏弄可以被视为好玩和友好。然而,戏弄往往是不受欢迎的,然后它采取骚扰的形式。在极端情况下,戏弄可能升级为实际暴力,甚至可能导致滥用。儿童通常会在外表,体重,行为,能力和衣服等方面受到嘲笑。[87]这种戏弄往往是有害的,即使预告片认为他或她正在玩耍。人们也可以取笑动物。有些动物,如狗和猫,可能认为这是游戏;但在人类中,戏弄会变得有害,并采取欺凌和虐待的形式。

电话滥用
请参阅:滋扰电话
恐怖主义
主要文章:恐怖主义
另见:类别:恐怖主义,类别:形式上的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经济恐怖主义,宗教恐怖主义,类别:宗教恐怖主义和国家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有系统地利用恐怖主义,特别是作为一种胁迫手段。[88]目前,没有国际商定的恐怖主义定义。[89] [90]恐怖主义的共同定义仅指那些旨在制造恐惧(恐怖)的暴力行为,是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目标(而不是单独的攻击),故意瞄准或无视非战斗人员的安全(例如,中立的)军人或平民)。当一个国家无法在另一个敌国进行军事证明时,它有时会受到国家政策的赞助。

跨性别虐待或反叛
主要文章:反抨击
跨性别抨击是指身体,性或口头上的人受害,因为他们是变性人或变性者。[91]与同性恋抨击不同,它是由于目标的实际或感知的性别认同,而非性取向。

裁判虐待
主要文章:裁判虐待
裁判员虐待是指对裁判员,裁判员或其他体育官员的虐待行为。滥用可能是辱骂(如姓名)或身体虐待(如打孔)。

言语虐待或口头攻击
主要文章:言语虐待
言语虐待是一种涉及使用语言的滥用行为。这种亵渎形式可以在有或没有使用咒骂的情况下发生。虽然口头交流是最常见的辱骂形式,但也包括书面形式的辱骂性言论。

言语虐待是一种行为模式,可以严重干扰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发展,并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自尊,情绪健康和身体状态的重大损害。它被进一步描述为施虐者为控制目的而组织的持续情绪环境。

悄悄话
主要文章:窃窃私语运动
一个窃窃私语的运动是一种说服的方法,其中有关谣言或暗示传播的目标,而谣言的来源旨在避免在传播它们时被发现(例如,政治运动可能散布匿名传单攻击另一个候选人) 。

工作场所滥用或工作场所欺凌
主要文章:工作场所欺凌
另见:模板:工作场所,学术界欺凌,信息技术欺凌,医学欺凌,护理欺凌,教学欺凌,工作场所的网络侵略,控制狂,情绪暴政,微观管理,失业,工作场所攻击,工作场所冲突,工作场所不文明和工作场所压力
像童年欺凌一样,工作场所欺凌是个人或团体对同事使用持久的侵略性或不合理行为的倾向。职场欺凌可以包括口头,非言语,心理,身体虐待和羞辱等策略。这种类型的侵略特别困难,因为与典型的学校欺凌形式不同,工作场所欺凌者通常在其组织和社会的既定规则和政策内运作。工作场所的欺凌行为在大多数报告中由经理犯下并且采取各种形式的案件中。

虐待的特征和风格
   [最佳]
虐待的一些重要特征和风格是:[92]

公然滥用
隐蔽(或控制)滥用
不可预测性
不成比例(夸大)的反应
非人化和客观化
滥用信息
不可能的情况(设置失败)
代理控制
环境滥用(气体照明)
Telltale滥用的迹象
Telltale标志可能包括:[93]

隔离
非理性的嫉妒
身体暴力的微妙存在
折扣,最小化和轻视
批评
预提
指责。
滥用权力和控制力
主要文章:滥用权力和控制
另见:强制力量
滥用权力和控制(或控制行为或强制控制)是滥用者获取和维持权力和控制受害者的方式,用于虐待,如心理,身体,性或经济虐待。滥用可能是出于各种原因,如个人利益,个人满足,心理预测,贬值,嫉妒,或仅仅为了它,因为施虐者可能只是享受行使权力和控制权。

控制滥用者可以使用多种策略来施加权力并控制受害者。战术本身在心理上,有时是身体虐待。通过经济虐待可以帮助控制,从而限制受害者的行为,因为他们可能缺乏抵抗虐待的必要资源。[94]施虐者的目标是控制和恐吓受害者或影响他们,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关系中没有平等的发言权。[95]

操纵者和虐待者通过一系列策略控制他们的受害者,包括积极强化(如赞美,肤浅的魅力,奉承,讨好,爱情轰炸,微笑,礼物,注意),消极强化,间歇或部分强化,心理惩罚(如唠叨,沉默的对待,咒骂,威胁,恐吓,情感勒索,内疚旅行,注意力不集中)和创伤策略(如辱骂或爆发愤怒)。[96]

受害者的脆弱性被剥夺了那些特别容易被选为目标的人。[96] [97] [98]由于持续不断的滥用循环,滥用者和受害者之间可能会发生创伤性的结合,其中间歇性加强奖励和惩罚会产生强烈的情感纽带,抵抗变化和恐惧气氛。[99]可以尝试使滥用行为正常化,合法化,合理化,拒绝或最小化,或者将受害者归咎于此。[100] [101] [102]

隔离,气体照明,心灵游戏,说谎,虚假信息,宣传,破坏稳定,洗脑和分裂和统治是经常使用的其他策略。受害者可能会被酗酒或吸毒,或被剥夺睡眠以帮助他们迷失方向。[103] [104]

某些人格特别感到被迫控制其他人。

滥用者的心理特征
   [最佳]
在对达尼丁多学科健康与发展研究(纵向出生队列研究; n = 941)的数据进行审查时,Moffitt等[105]报告指出,虽然男性总体上表现出更多的侵略性,但性别并不是人际攻击的可靠预测指标,包括心理攻击。该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侵略性人群都有一系列特征,包括高度怀疑和嫉妒;突然而剧烈的情绪波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暴力和侵略的批准率高于平均水平(在美国社会,女性在暴力侵害男性时平均可以免责)。莫菲特等人。同时认为反社会男性表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人际攻击(一种针对陌生人,另一种针对亲密的女性伴侣),而反社会女性则很少对除亲密男性伴侣以外的任何人进行攻击。

情感和身体虐​​待的男性和女性犯罪者表现出高人格障碍。[106] [107] [108]一般人群中的人格障碍率大约为15%-20%,而在法院命令的治疗计划中,大约80%的虐待男性患有人格障碍。[109]由于数据收集程序中存在偏见[需要引证],因此没有关于家庭暴力的女性犯罪者的类似统计数据。现有的唯一统计数据是关于虐待儿童的报告,[110]这些报告表明,母亲对儿童的体育纪律往往比父亲更多,而男性更常犯下严重伤害和性虐待。[111]

滥用者可能旨在避免做家务或完全控制家庭财务。滥用者可能非常操纵,经常招募朋友,法律官员和法院官员,甚至是受害者的家人,同时将责任推给受害者。[112] [113]

滥用对受害者的影响
   [最佳]
主要文章: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心理创伤
另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英语等[114]报告称,其家庭以人际暴力为特征的儿童,包括心理攻击和言语攻击,可能表现出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包括慢性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和愤怒。此外,英语等。报告说情绪虐待的影响“与身体虐待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约翰逊等人[115]报告称,在一项针对女性患者(n = 825)的调查中,24%的人遭受了情感虐待,而且这一群体的妇科问题发生率较高。 Hines和Malley-Morrison [116]在他们对妻子/伴侣情感虐待的男性(116名)的研究中表示,受害者表现出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酗酒率。

Namie对工作场所欺凌的研究[117]发现,31%的女性和21%报告工作场所欺凌的男性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过度警觉,侵入性图像和回避行为)的三个关键症状。 1998年Simonelli和Ingram [118]对男大学生(n = 70)的一项研究发现,受女性伴侣情感虐待的男性慢性抑郁症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Goldsmith和Freyd [119]对大学生(n = 80)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经历过情感虐待的人并没有将虐待定性为辱骂。此外,戈德史密斯和弗雷德表明,这些人也倾向于表现出高于平均率的述情障碍(难以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雅各布森等人[120]发现女性在婚姻冲突中的恐惧率明显较高。然而,一个反驳者[121]认为雅各布森的结果是无效的,因为男性和女性对问卷的解释截然不同。 Coker等人[122]发现无论受害者是男性还是女性,精神虐待的影响都是相似的。 Pimlott-Kubiak和Cortina [123]发现滥用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滥用后遗症的唯一准确预测因素;犯罪者或受害者的性别不是可靠的预测因素。

LaRoche [124]对一项大型调查(n = 25,876)的分析发现,受男性虐待的女性比女性受虐待的女性更容易寻求心理帮助(63%对62%)。

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Laurent等人[125]报告说,年轻夫妇(n = 47)的心理攻击与两个伴侣的满意度降低有关:“心理攻击可能成为夫妻发展的障碍因为它反映的更少成熟的强制手段和无法有效平衡自我/其他需求。“沃尔什和舒尔曼[126] 2008年的一项研究报告说,女性的心理攻击更可能与双方的关系不满有关,而男性的退出更可能与双方的关系不满有关。

值得注意的滥用案例
阿布格莱布酷刑和囚犯虐待
天主教性虐待案件

另见
Abuse defence
Abuse prevention program
Aggression
Anger
Animal industrial complex
Child grooming
Destabilisation
Dissociation
Exploitation of labour
Forced labour
Human trafficking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uman Rights
Narcissistic rage
Pejorative
Rage (emotion)
Re-victimization
Sexual slavery
Slavery
Social undermining
Terms of abuse
Victimisation

参考
e.g., in the case the offense of defamatory libel under the common law of England and Wales, where prior to the enactment of section 6 of the Libel Act 1843 (defense of justification for the public benefit), the truth of the defamatory statement was irrelevant, and it continues to be sufficient that it is published to the defamed person alone.
Economic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ccording to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86]
References
   [top]
Abuse – Defined at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2013 [Word first used in 15th century]. Retrieved 28 December 2013. abuse [may be defined as the following]...to treat (a person or animal) in a harsh or harmful way...[or] to use or treat (something) in a way that causes damage [or] to use (something) wrongly
McCluskey, Una; Hooper, Carol-Ann (2000).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s on Abuse: The Cost of Fear.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p. 40. ISBN 978-1853026850.
Doyle, Celia; Timms, Charles (2014). Child Neglect and Emotional Abuse: Understanding, Assessment and Respons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 8. ISBN 9780857022301.
"Abuse of Discretion". Answers.encyclopedia.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July 2013.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Fuller, Robert. "Rankism: A Social Disorder". Retrieved 7 December 2013.
Tepper, B. J. (2000). "Consequence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 (2): 178–190. doi:10.2307/1556375. JSTOR 1556375.
Hoobler, J. M., Tepper, B. J., & Duffy, M. K. ( 2000).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work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subordinates' attitud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r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rlando, FL.
Inness, M; LeBlanc, M; Mireille; Barling, J (2008).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supervisor-, peer-, subordinate-, and service-provider-targeted aggress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 (6): 1401–1411. doi:10.1037/a0012810. PMID 19025256.
"Adult abuse" (PDF).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1 December 2013.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National Institute on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lcohol Abuse and Dependence" Alcohol Alert, No. 30 PH 359, October 1995.
Carlson, Neil R.; Heth, C. Donald (2010).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Behaviour. Pearson Canada Inc. p. 572.
Michaud, PA. (February 2007). "Alcohol misuse in adolescents – a challeng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er Umsch. 64 (2): 121–6. doi:10.1024/0040-5930.64.2.121. PMID 17245680.
McArdle, Paul (27 February 2008). "Alcohol abuse in adolescent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3 (6): 524–527. doi:10.1136/adc.2007.115840. PMID 18305075.
Berger, Kathleen Stassen (2003). 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6th edition (3rd publishing). Worth Publishers. p. 302. ISBN 978-0-7167-5257-8.
Nels Ericson.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Juvenile Bullying – Face Sheet #FS-200127" (PDF). 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Reference Service (part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3.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Dignity at Work and Study Procedure for Students". Documents.manchester.ac.uk.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Leeb, R.T.; Paulozzi, L.J.; Melanson, C.; Simon, T.R. & Arias, I. (1 January 2008). "Child Maltreatment Surveillance: Uniform Definitions for Public Health and Recommended Data Element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6 October 2008. Retrieved 20 October 2008.
"Child Sexual Abuse". Medline Plu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 April 2008. Retrieved 7 December 2013.
Acuff, Catherine; Bisbing, Steven; Gottlieb, Michael; Grossman, Lisa; Porter, Jody; Reichbart, Richard; Sparta, Steven; Walker, C. Eugene (August 1999). "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in Child Protection Matte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8): 586–593. doi:10.1037/0003-066X.54.8.586. PMID 1045370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2 April 2008. Retrieved 7 May 2008. Lay summary – APA PsycNET (7 May 2008). Abuse, sexual (child): generally defined as contacts between a child and an adult or other person significantly older or in a position of power or control over the child, where the child is being used for sexual stimulation of the adult or other person.
Martin, J.; Anderson, J.; Romans, S.; Mullen, P; O'Shea, M (1993). "Asking about child sexual abus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a two-stage survey".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7 (3): 383–392. doi:10.1016/0145-2134(93)90061-9. PMID 8330225.
"Child sexual abuse definition from". The NSPCC.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February 2010.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Jon A Shaw; John E Lewis; Andrea Loeb; James Rosado; Rosemarie A Rodriguez (December 2000). "Child on child sexual abus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Child Abuse & Neglect. 24 (12): 1591–1600. doi:10.1016/S0145-2134(00)00212-X. PMID 1119703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February 2008. Retrieved 7 December 2013. (registration required)
"Forensic Glossary – C – Clandestine Abuse". Forensiceducation.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7 September 2008.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Conceived of, and created by Bill Belsey". Cyberbullying.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8 February 2010.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Quarmby, Katharine (2011). Scapegoat: Why we are failing disabled people. Portobello.
Sainsbury, Clare (2000). Martian in the Playground: Understanding the schoolchild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Attwood, Tony (2007). The Complete Guide to Asperger's Syndrom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pp. 95–111.
Kirby, Amanda (1999). Dyspraxia: The Hidden Handicap. Souvenir Press. pp. 106–113.
Brookes, Geoff (1 January 2005). "8: Dyspraxia in the Preschool and Nursery". Dyspraxia. Continuum 2005. pp. 43–46. ISBN 978-0826475817.
"Four arrests after patient abuse caught on film". BBC News. 1 June 2011. Retrieved 3 September 2011. Consequences of the BBC undercover report
Cathy Meyer (19 December 2009). "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a Form of Covert Abuse". Divorcesupport.about.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February 2010.
"Damm Violence". Damnviolence.com.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Markowitz, Sara (October 2000). "The Price of Alcohol, Wife Abuse, and Husband Abuse".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67 (2): 279–303. doi:10.2307/1061471. JSTOR 1061471.
Dutton, Donald G. (1994). "Patriarchy and Wife Assault: The Ecological Fallacy". Violence and Victims. 9 (2): 125–140. doi:10.1891/0886-6708.9.2.167.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3. (the URL listed isn't the original source, but a reprint)
Adams, A.E.; Sullivan, C.M.; Bybee, D.; Greeson, M.R. (May 2008).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of Economic Abuse".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4 (5): 563–588. doi:10.1177/1077801208315529. PMID 18408173.
Brewster, M. P. (2003). "Power and Control Dynamics in Pre-stalking and Stalking Situation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8 (4): 207–217. doi:10.1023/A:1024064214054.
Sanders, Cynthia. "Organizing for Economic Empowerment of Battered Women: Women's Savings Accounts" (PDF). Cent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George Warren Brown School of Social Work, Washington University. Retrieved 19 September 2011.
Gary FitzGerald. "Action on Elder Abuse Home". Elderabuse.org.uk.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Summers, Randal; Hoffman, Allan Michael (2006). Elder Abuse: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p. 5. ISBN 9780875530505.
Wiehe, Vernon (1997). Sibling Abuse: Hidden Physical, Emotional, and Sexual Trauma. Thousand Oaks, CA: SAGE. p. 33. ISBN 978-0761910084.
Royse, David (2015). Emotional Abuse of Children: Essential Information. Oxon: Routledge. p. 7. ISBN 9781138831780.
Joseph Potvin. "The Great Due Date of 2008, slide 5" (PDF).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6 June 2016.
"Oxford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gaslighting'". Oxford Diction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20 April 2016.
Dorpat, T.L. (1994). "On the double whammy and gaslighting". Psychoanalysis & Psychotherapy. 11 (1): 91–96. closed access
Dorpat, Theodore L. (1996). Gaslighting, the Double Whammy, Interro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of Covert Control in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analysis. Jason Aronson. ISBN 978-1-56821-828-1. Retrieved 6 January 2014.
Jacobson, Neil S.; Gottman, John M. (10 March 1998). When Men Batter Women: New Insights into Ending Abusive Relationships. Simon and Schuster. pp. 129–132. ISBN 978-0-684-81447-6. Retrieved 6 January 2014.
Stotzer, R. (June 2007). "Comparison of Hate Crime Rates Across Protected and Unprotected Groups" (PDF). Williams Institut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1 August 2007. Retrieved 9 August 2007.
"Home Office – Hate crime". Homeoffice.gov.uk. 26 November 200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November 2005.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Human rights – Easy to understand definition of human rights by Your Dictionary".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retrieved through Your Dictionary web site) (4 ed.).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3. The basic rights and freedoms to which all humans are entitled, often held to include the right to life and liberty, 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and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Definition of 'Incivility'". AskOxford. Retrieved 25 November 2006.
"Institutional abuse". Surreycc.gov.uk. 18 January 200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2 June 2011.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Legal Definition of Intimidate". Lectlaw.com.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Terrorism defined in U.S. Army Regulation 190-52 [in Glossary – US Army Manuals, Field Manual 33-1]" (PDF). Library.enlisted.info. U.S. Department of Arm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6 July 2011. [Terrorism is] [t]he calculated use of violence or the threat of violence to attain goals, political, religious, or ideological in nature. This is done through intimidation, coercion, or fear. Terrorism involves a criminal act often symbolic in nature and intended to influence an audience beyond the immediate victims. (AR 190-52)
Chance, Randal P. (2004). RAPED by the STATE: Fractured Justice – Legal Abuse. AuthorHouse. ISBN 978-1-4140-5005-8.
Colombo, R. (2010). Fight Back Legal Abuse: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Your Own Attorney. Morgan James Publishing. ISBN 978-1-60037-709-9.
Huffer, Karin (June 1995). Legal Abuse Syndrome. Karin Huffer. ISBN 978-0-9641786-0-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July 2011.
"Market abuse". Europa (web portal).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Nicolas Werth; Karel Bartošek; Jean-Louis Panné; Jean-Louis Margolin; Andrzej Paczkowski; Stéphane Courtois (1999). 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 Crimes, Terror, Repression (hardcover (858 pages)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5. ISBN 978-0-674-07608-2. (see also: 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
Dawn Fratangelo (7 May 2007). "Military sexual trauma – the new face of PTSD". NBC New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December 2007. Retrieved 31 December 2007.
Langone, Michael. "Cults: Questions and Answers". Csj.org.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09. Mind control (also referred to as 'brainwashing,' 'coercive persuasion,' 'thought reform,' and the 'systematic manipul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influence') refers to a process in which a group or individual systematically uses unethically manipulative methods to persuade others to conform to the wishes of the manipulator(s), often to the detriment of the person being manipulated.
Noa Davenport; Ruth D. Schwartz; Gail Pursell Elliott (1 January 1999). Mobbing: Emotional Abuse in the American Workplace. Civil Society Publishing. ISBN 9780967180304.
"Parentline Plus – Growing levels of concern from parents and carers experiencing aggression from their children". Parentlineplus.org.uk.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 November 2010.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When Family Life Hurts" (PDF). Familylives.org.uk. 31 October 201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9 June 2012.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What is Patient Abuse and Neglect? – NHDOJ". New Hampshire Department of Justice. 24 February 200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February 2004.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Bennett, Elizabeth (2006). Peer Abuse Know More!: Bullying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finity Publishing. ISBN 978-0741432650.
"Political Abuse of Psychiatry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in China : Complexities and Controversies" (PDF). Jappl.org.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Rosnow, Ralph L. (March 1972). "Poultry and Prejudice". Psychologist Today: 53.
"Professional abuse". Surreycc.gov.uk.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February 2009.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Ragging: History and Evolution". Noragging.com. 13 January 201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June 2009.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Stop murder by ragging!". Sunday Observer. sundayobserver.lk. 1 July 200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4 November 2009.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UCSC Rape Prevention Education: Rape Statistics". 2.ucsc.edu.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3 December 2007. Retrieved 1 January 2008.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Detroit, USA.
Abbey, A.; BeShears, R.; Clinton-Sherrod, A.M. & McAuslan, P. (2004).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women's sexual assault experiences based on tactics used by the perpetrator" (PDF).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8 (4): 323–332. doi:10.1111/j.1471-6402.2004.00149.x. PMC 4527559. PMID 2625746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8 January 2013. Retrieved 7 December 2013.
"No Escape: Male Rape in U.S. Prisons – Anomaly Or Epidemic: The Incidence Of Prisoner-On-Prisoner Rape". Human Rights Watch.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Forcible Rape –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Fbi.gov. 16 September 200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6 September 2008.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3.
Simon, George K. (1996). In Sheep's Clothing: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Manipulative People (revised ed.). A.J. Christopher. ISBN 9780965169608.
McGrath, Mary Zabolio (2006). School Bullying: Tools for Avoiding Harm and Liability.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p. 21. ISBN 978-1-4129-1571-7. Retrieved 4 September 2008.
Marion K. Underwood (2003). Social Aggression among Girls (Guilford Series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ISBN 978-1-57230-865-7. Retrieved 4 September 2008.
Wright, Keith (2001). Religious Abuse. Wood Lake Publishing Inc.
"Stop Bullying Now! Information, Prevention, Tips, and Games". Stopbullyingnow.hrsa.gov.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 February 2009.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Teen Bully". Parentingteens.about.com. 22 October 2009.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Peer commentaries on Green (2002) and Schmidt (2002)".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1 (6): 479–503. 2002. doi:10.1023/A:1020603214218. Child molester is a pejorative term applied to both the paedophile and incest offender.
"The NSPCC working definition of Sexual Bullying" (PDF). NSPCC. Retrieved 22 April 2010.
"Sibling Abuse". YourChil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Syste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5 January 2010.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Ksir, Oakley Ray; Charles (2002). Drugs, society, and human behavior (9th ed.). Boston [u.a.]: McGraw-Hill. ISBN 978-0072319637.
(2002). Mosby's Medical, Nursing & Allied Health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Drug abuse definition, p. 552. Nursing diagnoses, p. 2109. ISBN 0-323-01430-5.
Pierre Bourdieu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Marxists.org. Retrieved 11 March 2014.
Kowalski, R. (2000). "I was only kidding:Victim and perpetrators' perceptions of teas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 (2): 231–241. doi:10.1177/0146167200264009.
"Terrorism".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First known usage: 1795
Angus Martyn (12 February 2002). "The Right of Self-Defenc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the Response to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11 September". Australian Law and Bills Digest Group,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Web Sit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April 2009.
Thalif Deen (25 July 2005). "POLITICS: U.N. Member States Struggle to Define Terrorism". Inter Press Servic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June 2011.
Mariza O'Keefe (17 November 2006). "Guilty plea over transsexual bashing". Herald Su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May 2008.
"Abuse Types". Abusefacts.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3 August 2006.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Are you in an abusive relationship? Here are 7 subtle warning signs". Collegenews.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July 2011.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0.
Economic abuse wheel. Women's Domestic Abuse Helpline. Retrieved December 13, 2016.
Jill Cory; Karen McAndless-Davis. When Love Hurts: A Woman'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buse in Relationships. WomanKind Press; 1 January 2000. ISBN 978-0-9686016-0-0. p. 30.
Braiker, Harriet B. (2004). Who's Pulling Your Strings ? How to Break The Cycle of Manipulation. ISBN 978-0-07-144672-3.
Simon, George K (1996). In Sheep's Clothing: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Manipulative People. ISBN 978-1-935166-30-6.
Kantor, Martin (2006).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How to Deal with Manipulative People. ISBN 978-0-275-98798-5.
Chrissie Sanderson. Counselling Survivors of Domestic Abus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5 June 2008. ISBN 978-1-84642-811-1
Crosson-Tower, Cynthia (2005). UNDERSTANDING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Allyn & Bacon. p. 208. ISBN 978-0-205-40183-3.
Monique Mattei Ferraro; Eoghan Casey; Michael McGrath; Michael McGrath (2005). Investigating Child Exploitation and Pornography: The Internet, the Law and Forensic Science. Academic Press. p. 159. ISBN 978-0121631055. Retrieved 6 April 2016.
Christiane Sanderson (2006). Counselling Adult Surviv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ISBN 978-1843103356. Retrieved 6 April 2016.
Sleep Deprivation Used as Abuse Tactic
Family and Domestic Violence - Healthy Work Healthy Living Tip Sheet
Moffitt, T.E.; Caspi, A.; Rutter, M.; Silva, P.A. (2001). Sex differences in antisocial behavior: Conduct Disorder, Delinquency, and Violence in the Dunedin Longitudinal Stud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tton D, Bodnarchuk M. Through a psychological lens: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spouse assault. In Loseke D, Gelles R, Cavanaugh M (eds.). Current Controversies on Family Violenc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5.
Carney MM, Buttell FP (July 2004).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a treatment program for female batterers: A pilot study" (PDF).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4 (4): 249–258. doi:10.1177/1049731503262223.
Henning K, Feder L (April 2004). "A comparison of men and women arrested for domestic violence: Who presents the greater risk?".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9 (2): 69–80. doi:10.1023/B:JOFV.0000019838.01126.7c.
Dutton, D.G. (Summer 1994). "Patriarchy and wife assault: The ecological fallacy" (PDF). Violence and Victims. 9 (2): 167–82. doi:10.1891/0886-6708.9.2.167. PMID 769619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9 December 2014. Retrieved 7 December 2013.
"CDC – Injury – Child Maltreatment Home Page". Cdc.gov. 1 September 2009. Retrieved 7 December 2013.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by parents and other caregivers" (PDF).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August 2002. p. 67.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0.
Bancroft, L (2002). Why does he do that? Inside the minds of angry and controlling men. G. P. Putnam's Sons. ISBN 978-0-399-14844-6.
Moore, Thomas Geoffrey; Marie-France Hirigoyen; Helen Marx (2004). Stalking the Soul: Emotional Abuse and the Ero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Turtle Point Press. pp. 196. ISBN 978-1-885586-99-5.
English DJ, Graham JC, Newton RR, Lewis TL, Thompson R, Kotch JB, Weisbart C (May 2009) [2008]. "At-risk and maltreated childr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aggression/violence: what the conflict looks lik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ild outcomes". Child Maltreatment. 14 (2): 157–71. doi:10.1177/1077559508326287. PMID 18984806.
K Johnson; R John; A Humera; S Kukreja; M Found; S W Lindow (July 2007). "The prevalence of emotional abuse in gynaecology pati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gynaecological symptoms".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33 (1): 95–99. doi:10.1016/j.ejogrb.2006.04.035. PMID 16757091.
Hines, D. A., & Malley-Morrison, K. (August 2001). Effects of emotional abuse against me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Namie, G. (October 2000). U.S. Hostile Workplace Survey 2000.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w England Conference on Workplace Bullying, Suffolk University Law School, Boston.
Simonelli, C.J.; Ingram, K.M. (December 1998).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men experiencing physical and emotional abuse in heterosexual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3 (6): 667–681. doi:10.1177/088626098013006001.
Goldsmith, Rachel E.; Freyd, Jennifer J. (April 2005). "Awareness for emotional abuse". Journal of Emotional Abuse. 5 (1): 95–123. doi:10.1300/J135v05n01_04. Pdf. Archived 8 July 201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Jacobson, N. S.; Gottman, J. M.; Waltz, J.; Rushe, R.; Babcock, J.; Holtzworth-Munroe, A. (1994). "Affect, verbal content, and psychophysiology in the arguments of couples with a violent husband".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2 (5): 982–988. doi:10.1037/0022-006X.62.5.982. PMID 7806730.
Dutton, D. G. (2006). Rethinking domestic violence.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Coker, A. L.; Davis, K. E.; Arias, I.; Desai, S.; Sanderson, M.; Brandt, H. M.; Smith, PH (2002).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for men an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3 (4): 260–268. doi:10.1016/S0749-3797(02)00514-7. PMID 12406480.
Pimlott-Kubiak, S.; Cortina, L. M. (2003). "Gender, victimization, and outcomes: Reconceptualizing risk".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1 (3): 528–539. CiteSeerX 10.1.1.519.8059. doi:10.1037/0022-006X.71.3.528. PMID 12795576.
Laroche, D. (2005). "Aspects of the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 of domestic violence. 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 and intimate terrorism in Canada in 1999." Quebec City: Government of Quebec.
Heidemarie K. Laurent; Hyoun K. Kima; Deborah M. Capaldi (December 2008) [2007].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stable young couples: Effects of positive engagement,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withdraw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 (6): 815–835. doi:10.1016/j.adolescence.2007.11.001. PMC 2642009. PMID 18164053.
Welsh, Deborah P.; Shmuel Shulman (December 2008) [2008]. "Directly observed interaction within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What have we learned?".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 (6): 877–891. doi:10.1016/j.adolescence.2008.10.001. PMC 2614117. PMID 1898669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4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