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脑循环

作者:大江 | 时间:2020-6-1 00:03:39 | 阅读:651| 显示全部楼层
脑循环是血液通过供应脑部的脑动脉和静脉网络的运动。成年人的脑血流量通常为每分钟750毫升,约占心输出量的15%。动脉将含氧的血液,葡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输送到大脑。静脉将“用过的或用过的”血液带回心脏,以清除二氧化碳,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

由于大脑会因任何供血中断而迅速遭受损害,因此大脑循环系统具有包括自动调节血管在内的保护措施。这些防护措施的失败可能会导致中风。循环中的血液量称为脑血流量。突然的剧烈加速会改变人体感知到的重力,并可能严重损害脑循环和正常功能,甚至成为严重威胁生命的状况。

以下描述基于理想的人脑循环。循环的模式及其命名在不同的生物之间是不同的。

内容
1 解剖
1.1 血液供应
1.1.1 前脑循环
1.1.2 后脑循环
1.2 静脉引流
2 生理学
2.1 颅内压的作用
2.2 脑灌注压
2.3 成像
3 参考

解剖学
脑血管系统的插图。
脑血管系统
血液供应


皮质区域及其动脉血供
大脑的血液供应通常分为前段和后段,这与供应大脑的不同动脉有关。两对主要动脉是颈内动脉(供前脑)和椎动脉(供脑干和后脑)。

前后脑循环通过双侧后交通动脉相互连接。它们是Willis环的一部分,该环为大脑提供备用循环。如果供应动脉之一被阻塞,“威利斯环”沿大脑穹隆底部在大脑前循环和后循环之间提供互连,从而为否则会变成局部缺血的组织提供血液。

前脑循环

眼动脉及其分支。
大脑前循环是包括眼睛在内的大脑前部的血液供应。它由以下动脉提供:

颈内动脉:这些大动脉是进入颅骨的颈总动脉的内侧分支,而不是供应面部组织的颈外分支。颈内动脉分支进入大脑前动脉并继续形成大脑中动脉。
脑前动脉(ACA)
前交通动脉:连接前穹the内和沿大脑穹降底部的两条大脑动脉。
大脑中动脉(MCA)
后脑循环

前循环和后循环在威利斯环汇合处,如图所示,位于脑干的顶部
大脑后循环是大脑后部(包括枕叶,小脑和脑干)的血液供应。它由以下动脉提供:

椎动脉:这些较小的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分支,主要供应肩部,外侧胸部和手臂。在颅骨内,两个椎动脉融合入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
基底动脉:供应中脑,小脑,通常分支入脑后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AICA)
庞廷分行
小脑上动脉(SCA)
后脑动脉(PCA)
后交通动脉
静脉引流
大脑的静脉引流可分为两个部分:浅层和深层。

浅表系统由硬脑膜静脉窦组成,其壁由硬脑膜组成,与传统静脉相反。因此,硬脑膜窦位于大脑表面。这些窦中最突出的是上矢状窦,其在脑穹顶中线下方的矢状平面内流动,在鼻窦汇合的后面和下方,其中表层引流与主要引流深静脉系统的窦相连。从这里开始,两个横窦分叉,并以S形曲线在侧面和下方行进,形成S形窦,然后继续形成两个颈静脉。在颈部,颈静脉平行于颈动脉的向上走向,并将血液排入上腔静脉。

静脉深部引流主要由大脑深层结构内部的传统静脉组成,这些传统静脉在中脑后汇合形成盖伦静脉。该静脉与下矢状窦融合形成直窦,然后在鼻窦汇合处加入上述浅静脉系统。

生理
脑血流量(CBF)是在给定时间内向大脑的血液供应。在成人中,CBF通常为每分钟750毫升或心输出量的15%。这相当于每分钟每100克脑组织平均灌注50到54毫升血液。严格调节脑血流,以满足大脑的代谢需求。过多的血液(一种称为充血的疾病)会引起颅内压(ICP)升高,颅内压会压缩并损坏脆弱的脑组织。如果流向大脑的血液每分钟每100克低于18至20毫升,将导致太少的血流(缺血);如果血液每分钟每100克降至8至10毫升以下,则将导致组织死亡。在脑组织中,当组织变得局部缺血时会触发称为局部缺血级联的生化级联反应,这可能会导致脑细胞损伤和死亡。对于患有休克,中风,脑水肿和颅脑外伤等疾病的患者,医疗专业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来维持适当的CBF。

脑血流量由许多因素决定,例如血液的粘度,血管的扩张程度以及进入大脑的血流的净压(称为脑灌注压),由身体的血压决定。脑灌注压(CPP)定义为平均动脉压(MAP)减去颅内压(ICP)。在正常个体中,其应高于50毫米汞柱。颅内压不应超过15毫米汞柱(ICP为20毫米汞柱被认为是颅内高压。)脑血管能够通过改变其直径来改变通过其的血液流量,这一过程称为自动调节。当系统性血压升高时,它们会收缩,而当系统性血压降低时,它们会扩张。响应不同的化学浓度,小动脉也会收缩和扩张。例如,它们响应于血液中较高水平的二氧化碳而膨胀,而响应于较低水平的二氧化碳而收缩。

例如,假设一个人的二氧化碳动脉分压(PaCO2)为40毫米汞柱(正常范围为38-42毫米汞柱),而脑血流量为每100克每分钟50毫升。如果PaCO2下降到30 mmHg,则表示与PaCO2的初始值相比降低了10 mmHg。因此,PaCO2每降低1mmHg,CBF就会每100g / min降低1ml,从而导致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40ml的新CBF。实际上,PaCO2的每增加或减少1 mmHg,在20-60 mmHg的范围内,在同一方向上相应的CBF改变约为1-2 ml / 100g / min,即2%到5%。 CBF值。这就是为什么呼吸模式的细微变化会导致总体CBF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特别是通过PaCO2的变化。

CBF等于脑灌注压力(CPP)除以脑血管阻力(CVR):

CBF = CPP / CVR
根据影响CPP的因素和影响CVR的因素来考虑CBF的控制。 CVR由四个主要机制控制:

代谢控制(或“代谢自动调节”)
压力自动调节
化学控制(通过动脉pCO2和pO2)
神经控制
颅内压的作用
颅内压增高(ICP)导致脑细胞血液灌注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ICP的增加会导致组织间静水压力的增加,进而导致从脑血管进行毛细血管过滤的驱动力降低。
ICP增加会压迫脑动脉,导致脑血管阻力(CVR)增加。
脑灌注压
主条目:脑灌注压
脑灌注压力或CPP是导致脑血流向大脑(脑灌注)的净压力梯度。必须将其维持在狭窄的范围内,因为压力太小会导致脑组织缺血(血流量不足),压力太大会导致颅内压(ICP)升高。

影像
动脉自旋标记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可用于测量CBF的神经影像技术。这些技术还用于测量特定大脑区域内的区域CBF(rCBF)。一个位置的rCBF可以通过热扩散随时间测量

参考
Tolias C and Sgouros S. 2006. "Initi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NS Injury."[full citation needed] Archived March 2,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Emedicine. Accessed January 4, 2007.
Orlando Regional Healthcar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4. "Overview of Adult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Archived February 27, 200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ccessed 2008-01-16.
Shepherd S. 2004. "Head Trauma." Emedicine. Shepherd S. 2004. "Head Trauma." Emedicine. Accessed January 4, 2007.
Walters, FJM. 1998.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Archived May 14,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Physiology. Issue 8, Article 4. Accessed January 4, 2007.
Singh J and Stock A. 2006. "Head Trauma." Emedicine. Accessed January 4, 2007.
Heinrich Mattle & Marco Mumenthaler with Ethan Taub (2016-12-14). Fundamentals of Neurology. Thieme. p. 129. ISBN 978-3-13-136452-4.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200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 McGraw-Hill, New York. p.1305
Hadjiliadis D, Zieve D, Ogilvie I. Blood Gases. Medline Plus. 06/06/2015.
Giardino ND, Friedman SD, Dager SR. Anxiety, respiration,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implications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Compr Psychiatry 2007;48:103–112. Accessed 6/6/2015.
AnaesthesiaUK. 2007.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Archived September 18, 201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ccessed 2007-10-16.
P. Vajkoczy, H. Roth, P. Horn, T. Lucke, C. Thome, U. Hubner, G. T. Martin, C. Zappletal, E. Klar, L. Schilling, and P. Schmiedek,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novel thermal diffusion microprobe,” J. Neurosurg., vol. 93, no. 2, pp. 265–274, Aug. 20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4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