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铎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引流
[中图分类号] R61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 -6483(2000)06-0332-01
临床上,甲状腺手术是常施行的手术之一。手术类型包括腺瘤切除术、腺叶大部或次全 切除术、腺叶切除、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全甲状腺切除术以及甲状腺癌根治术(传统和功 能性颈清扫术)等。绝大多数甲状腺手术需放置引流,其作用至少有:①由于甲状腺血供和 淋巴循环极其丰富,即使是仅行腺瘤摘除术,创面止血满意,而术后也难免创面渗液或血。 据统计,术后2 d内引流量约25~180 ml。甲亢、甲状腺癌等创面大的手术,颈清扫术后 可 并发淋巴液外渗等,其引流量可显著增加。较充分地引流来自创面的渗液可预防创口积液或 血,或有助于预防继发感染。②甲状腺术后,尤其是较大的病灶切除后,置放引流可避免或 减少出现“死腔”,有助于创面的愈合;③甲状腺紧贴附于气管,一旦创面发生积液或积血 ,或止血不完善,发生术后活动性出血,可压迫气管,导致窒息,甚或危及生命。通畅的引 流不仅有助于减压,而且可观察引流液的色泽和量,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此外,甲 状腺脓肿置放引流是治疗的重要措施,而且需待无脓性分泌物为止。
近10年来,我院行各类甲状腺手术978例,仅2例甲状腺峡部小腺瘤(直径≤1.0 cm)切除, 确定止血后未予引流,其余病例均置放引流。现介绍体会如下。
一、关于引流物的选择及其应用
目前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引流有多种,可概括为膜状(橡胶片)、半管状(细胶管劈去一半)和 管状引流(内径2~3 mm的细乳胶管、硅胶管、14~16号T管 )等。膜状、半管或管状引流,其一端置于甲状腺窝创面处(管状引流需近其端口剪有侧孔或 将其末端剪成斜面状),另一端经切口侧方或于切口下方戳孔引出,用别针或缝线妥善固定 。这种方法为开放被动引流,创面渗液(血)经引流物浸至覆盖创口的敷料上,术后需换药。 有创口污染或致其感染之可能。管状或T管引流可将其外露端连接于负压吸引装置,构成闭 式主动引流。吸出液体聚积于负压容器内。术后不需过早多次地更换敷料,可避免或减少创 口污染的机会,并可较准确地观察记录引流量。在实践中,引流物的选择和应用,除与手 术类型相关外,在很大程度上更与传统习惯或术者经验相关。有报道采用14号T形管负压吸 引法,将T管的短臂劈开并剪去部分侧方管壁,两臂分别置于残余甲状腺后 方的气管隐窝内(如只需一侧引流时可剪去一端短臂),长臂自切口中点下方2~3 cm处另切 一小口引出接一次性负压吸引器。认为其除具有管状闭式主动引流的优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①T形管管腔较大,质地适宜,不易受压,持续负压吸引,可较好地吸出渗液(血),消除 死 腔,有利于创口的愈合;②另切小口引出引流管,可使切口缝合平整美观,可减少或避免术 后皮肤与气管或颈前肌群粘连等。我院采用两种类型引流。其一是细乳胶管或硅胶管开放引 流,经胸锁乳突肌下方前缘戳孔,由切口一侧引出,倘若双侧甲状腺手术,置放两根分别从 切口两侧引出;其二是用于甲状腺癌行颈清扫术时,选择两根细硅胶管,剪有多个侧孔,分 别置于游离的皮瓣缘两侧,从颈侧下方于锁骨上凹处戳孔引出,经Y形管连接于负压吸引装 置。多年来,两种类型引流均收到满意的引流效果,未见感染等并发症,创口愈口较为满意 。
二、关于注意事项
为达到置放引流的目的,需注意许多细节。但由于选择引流物和应用方法的不同,亦略有 差异。现以我院应用的管状引流为例简述之。
术中应注意:①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应合适,不扭曲,其侧孔应保持在创口内。②缝 合固定线不能结扎过紧,盖于创口之敷料除纱布外,应外加棉垫。③缝合皮肤切口完毕,即 用无菌注射器(5 ml)抽吸,并观察吸出之血量。多次抽吸出较多的鲜红血液应警惕创口内出 血。必要时应拆除缝线检查。④置放引流可有助于发现创面活动性出血,但绝不可有侥幸心 理而忽视创面的妥善止血。术后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甲状腺腺体创面,上下极和侧方 血管等进行完善的止血处理,局麻、清醒病人,缝合切口前,应让病人咳嗽观察术野有否渗 、出血点。
术后需注意:①保持引流通畅,严防堵塞,必要时用消毒注射器抽吸引流管。②防 止感染,渗液(血)浸透敷料应及时更换敷料,负压吸引盒更换或排气时,应防止引流液逆 流。③拔管时间,一般于术后24~72 h拔出,引流液转为浅红或微黄浆液性,引流量< 30 ml,创口无感染和积液征象即可拔除。拔管时将其连接消毒注射器,边抽吸边外拔完整 取出。
[作者简介]曹金铎(1942-),男,教授。
曹金铎(北京医院外科 100730)
更多相关文档请点击>>感染(2222)手术(4173)术后(2877)有助于(2)引出(4)吸引(55)切除(1094)止血(250)甲状(360)观察(3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