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作者:大江 | 时间:2018-12-21 00:00:32 | 阅读:967| 显示全部楼层
Disinfection of a floor using disinfectant liquid applied using a mop..jpg
使用拖把施加的消毒液对地板进行消毒。

Levels of resistance of microbes to disinfectants..png
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抗性水平。

消毒剂是抗菌剂,应用于非生物体表面,以消灭生活在物体上的微生物。[1]消毒不一定会杀死所有微生物,特别是抗性细菌孢子;它不如灭菌有效,灭菌是一种极端的物理和/或化学过程,可以杀死所有类型的生命。[1]消毒剂不同于其他抗菌剂,例如抗生素,其破坏体内的微生物,以及消毒剂,其破坏活组织上的微生物。消毒剂也与杀菌剂不同 - 杀菌剂旨在破坏所有生命形式,而不仅仅是微生物。消毒剂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或干扰其代谢来起作用。

消毒剂是同时清洁和消毒的物质。[2]消毒剂经常用于医院,牙科手术室,厨房和浴室以杀死传染性生物。

细菌内生孢子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最强,但某些病毒和细菌也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Disinfectants are used to rapidly kill bacteria. They kill off the bacteria by c.png
消毒剂用于快速杀死细菌。 它们通过使蛋白质受损并且细菌细胞外层破裂来杀死细菌。 DNA材料随后泄漏出来。
在废水处理中,可以包括使用氯,紫外线(UV)辐射或臭氧化的消毒步骤作为三级处理以从废水中去除病原体,例如,如果要将其重新用于灌溉高尔夫球场。 卫生部门用于废物流,污水污泥或粪便污泥消毒的替代术语是卫生处理或消毒。

视频:↓  消毒剂如何帮助从家中清除有害细菌?
https://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q0815usma91

目录
1 属性
2 类型
2.1 空气消毒剂
2.2 醇
2.3 醛
2.4 氧化剂
2.5 过氧和过氧酸
2.6 酚类
2.7 季铵化合物
2.8 无机化合物
2.8.1 氯
2.8.2 碘
2.8.3 酸和碱
2.8.4 金属
2.9 萜
2.10 其他
2.11 非化学
3 有效性的测量
4 家庭消毒剂
5 参考

属性
完美的消毒剂还可以提供完整和完整的微生物灭菌,不会伤害人类和有用的生活方式,价格低廉且无腐蚀性。然而,大多数消毒剂本质上也对人或动物有潜在危害(甚至是有毒的)。大多数现代家用消毒剂都含有Bitrex,这是一种特别苦涩的物质,可以阻止摄入,作为一种安全措施。在室内使用的那些不应与其他清洁产品混合,因为可能发生化学反应。[3]要使用的消毒剂的选择取决于具体情况。一些消毒剂具有广谱(杀死许多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而其他消毒剂杀死较小范围的致病生物,但是对于其他性质(它们可能是非腐蚀性的,无毒的或廉价的)是优选的。[4 ]

有创造或维持不利于细菌存活和繁殖的条件的论据,而不是试图用化学物质杀死它们。细菌可以非常快速地增加,这使它们能够快速进化。如果一些细菌在化学攻击中存活下来,它们会产生新一代,这些新一代完全由对所用特定化学物质具有抗性的细菌组成。在持续的化学攻击下,连续几代中存活的细菌对所用化学品的抵抗力越来越强,最终化学品无效。出于这个原因,有人质疑在家里用杀菌化学品浸渍布料,砧板和台面的智慧。

类型
空气消毒剂
空气消毒剂通常是能够消毒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的化学物质。通常假定消毒剂仅限于在表面上使用,但事实并非如此。 1928年,一项研究发现,使用稀释漂白剂的雾可以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5]空气消毒剂必须作为气溶胶或蒸气以足够的浓度分散在空气中,以使活的感染性微生物的数量显着减少。

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使用各种二醇,主要是丙二醇和三甘醇,使多种细菌,流感病毒和产黄青霉(以前的P. notatum)霉菌灭活。[6]原则上,这些化学物质是理想的空气消毒剂,因为它们对微生物具有高致死性和低哺乳动物毒性。[7] [8]

尽管二醇在受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是有效的空气消毒剂,但在现实环境中更有效地使用它们,因为空气的消毒对连续作用敏感。在真实环境中的连续作用,在门,HVAC和窗口界面处进行外部空气交换,并且在吸附和去除空气中的二醇的材料存在下,提出了对表面消毒不是至关重要的工程挑战。迄今尚未充分解决与在空气中产生足够浓度的乙二醇蒸气相关的工程挑战。[9] [10]

醇类

自动洗手液在万分之六托马索维奇,波兰
另见:洗手液
酒精和酒精以及基于季铵阳离子的化合物包括一类经EPA和疾病控制中心批准用于医院级消毒剂的经过验证的表面消毒剂和消毒剂。[11]当与蒸馏水结合以促进通过细胞膜的扩散时,醇是最有效的; 100%酒精通常仅使外部膜蛋白变性。[12]在水中稀释的70%乙醇或异丙醇的混合物对于广谱细菌是有效的,但是通常需要更高的浓度来对湿表面进行消毒。[13]此外,需要高浓度混合物(如80%乙醇+ 5%异丙醇)有效灭活脂质包膜病毒(如HIV,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12] [13] [14] [14] ] [15]

当使用润湿剂十二烷酸(椰子皂)在溶液中时,醇的功效增强。 29.4%乙醇与十二烷酸的协同作用对广谱细菌,真菌和病毒有效。正在对具有更高浓度的乙醇和十二烷酸的艰难梭菌(C.Diff)孢子进行进一步测试,证明其有效,接触时间为10分钟。[16]

醛类
醛,例如甲醛和戊二醛,具有广泛的杀微生物活性并且具有杀孢子和杀真菌作用。它们部分地被有机物质灭活并具有轻微的残余活性。

一些细菌已经对戊二醛产生抗性,并且已发现戊二醛可引起哮喘和其他健康危害,因此邻苯二甲醛正在取代戊二醛。

氧化剂
氧化剂通过氧化微生物的细胞膜起作用,这导致结构的损失并导致细胞裂解和死亡。大量消毒剂以这种方式运行。氯和氧是强氧化剂,因此它们的化合物在这里很重要。

电解水或“阳极电解液”是通过将氯化钠电解成次氯酸钠和次氯酸而制成的氧化性酸性次氯酸盐溶液。阳极电解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为+600至+1200 mV,典型pH范围为3.5-8.5,但最有效的溶液是在控制pH 5.0-6.3下生成的,其中主要的氧氯物种是次氯酸。
在医院中使用过氧化氢对表面进行消毒,它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化学品一起用作高级消毒剂。过氧化氢有时与胶体银混合。它通常是优选的,因为它引起的过敏反应远远少于其他消毒剂。还用于食品包装行业对箔容器进行消毒。 3%溶液也用作防腐剂。
过氧化氢蒸气用作医用消毒剂和室内消毒剂。过氧化氢的优点是它分解形成氧和水,因此不会留下长期残留物,但过氧化氢和大多数其他强氧化剂一样是危险的,溶液是主要的刺激物。蒸汽对呼吸系统和眼睛有害,因此OSHA允许的暴露极限为1 ppm(29 CFR 1910.1000表Z-1),计算为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值,NIOSH立即危及生命和健康限制为75 ppm的[17]。因此,在工作场所使用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时,应采用工程控制,个人防护设备,气体监测等。汽化过氧化氢是经批准用于污染建筑物炭疽孢子去污的化学品之一,例如美国2001年炭疽袭击期间发生的这种化学物质。它还被证明可有效去除外来动物病毒,如禽流感和新城疫从设备和表面。
表面活性剂和有机酸可以增强过氧化氢的抗微生物作用。所得化学物质称为加速过氧化氢。 2%的溶液,经过长期稳定使用,可在5分钟内实现高水平消毒,适用于消毒由硬塑料制成的医疗设备,如内窥镜。[18]现有证据表明,基于加速过氧化氢的产品,除了是优良的杀菌剂外,对人类更安全,对环境有益。[19]
臭氧是一种用于消毒水,洗衣,食物,空气和表面的气体。它具有化学侵蚀性并可破坏许多有机化合物,除消毒外还可快速脱色和除臭。臭氧分解相对较快。然而,由于臭氧的这种特性,自来水氯化不能完全被臭氧化取代,因为臭氧会在水管中分解。相反,它用于从水中除去大部分可氧化物质,如果仅用氯处理,会产生少量的有机氯化物。无论如何,由于其强大的反应性,臭氧具有从市政到工业水处理的非常广泛的应用。
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紫黑色结晶粉末,通过强烈的氧化作用为其接触的所有物质着色。这包括染色“不锈钢”,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并且必须使用塑料或玻璃容器。它用于消毒水族箱,也广泛用于社区游泳池,在进入游泳池之前对其进行消毒。通常,KMnO4 /水溶液的大型浅盆保持在池梯附近。参与者必须进入盆地,然后进入游泳池。此外,它广泛用于消毒热带国家的社区水池和水井,以及在拔牙前对口腔进行消毒。它可以应用于稀释溶液中的伤口。

过氧和过氧酸
过氧羧酸和无机过氧酸是强氧化剂和极其有效的消毒剂。

过氧甲酸
过氧乙酸
过氧丙酸
单过氧戊二酸
单过氧琥珀酸
过氧苯甲酸
过氧酸
氯过苯甲酸
单过氧邻苯二甲酸
过氧单硫酸

酚类
酚类是一些家用消毒剂中的活性成分。 它们也存在于一些漱口水和消毒肥皂和洗手液中。 酚类对猫[20]和新生儿有毒[21]

苯酚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消毒剂,因为Lister最初被称为碳酸。它对皮肤有腐蚀性,有时对敏感人群有毒。不纯的苯酚制剂最初由煤焦油制成,这些制剂含有低浓度的其他芳烃,包括苯,这是IARC第1族致癌物质。
通常使用邻苯基苯酚代替苯酚,因为它的腐蚀性稍差。
氯氧己烯醇是Dettol的主要成分,Dettol是一种家用消毒剂和防腐剂。
六氯酚是一种酚类物质,曾被用作某些家用产品的杀菌添加剂,但由于可疑的有害作用而被禁用。
百里酚来自草本百里香,是一些“广谱”消毒剂中的活性成分,通常具有生态学要求。它在药物制剂中用作稳定剂。它已被用于其抗菌,抗菌和抗真菌作用,并且以前被用作驱虫剂。[22]
戊基间甲酚存在于Strepsils中,一种咽喉消毒剂。
虽然不是苯酚,但2,4-二氯苯甲醇具有与酚相似的效果,但它不能灭活病毒。

季铵化合物
季铵化合物(“季铵化合物”),例如苯扎氯铵,是一大类相关化合物。一些浓缩制剂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低水平消毒剂。季铵氨等于或高于200ppm加上酒精溶液对难以杀死的无包膜病毒如诺罗病毒,轮状病毒或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疗效。[11]较新的协同低醇配方是高效的广谱消毒剂,可快速接触细菌,包膜病毒,病原真菌和分枝杆菌(3-5分钟)。季铵盐是杀死藻类的杀生物剂,并且在大规模工业水系统中用作添加剂以最小化不期望的生物生长。

无机化合物

该组包括氯,次氯酸盐或次氯酸的水溶液。有时,释放氯的化合物及其盐包括在该组中。通常,浓度<1 ppm的有效氯足以杀死需要更高浓度的细菌和病毒,孢子和分枝杆菌。

次氯酸钠
次氯酸钙
氯胺
氯胺-T
三氯异氰尿酸
二氧化氯


碘伏
酸和碱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钙
氢氧化镁
亚硫酸
二氧化硫

金属
主要文章:微动作用效果

麝香草酚
松油

其他
双胍聚合物聚氨基丙基双胍在非常低的浓度(10mg / l)下具有特异性杀菌作用。 它具有独特的作用方法:聚合物链结合到细菌细胞壁中,破坏细胞膜并降低其渗透性,这对细菌具有致命作用。 它还被称为与细菌DNA结合,改变其转录,并导致致命的DNA损伤。[23] 它对高等生物(例如人体细胞)具有非常低的毒性,其具有更复杂和保护性的膜。

常见的碳酸氢钠(NaHCO3)具有抗真菌特性,[24]和一些抗病毒和抗菌特性[25],尽管它们太弱而不能在家庭环境中有效。[26]

乳酸是注册的消毒剂。由于其天然和环境特征,它已在市场中获得重要性。

非化学
紫外线杀菌照射是使用高强度短波紫外线来消毒光滑表面(如牙科工具),而不是对光线不透明的多孔材料,如木材或泡沫。紫外线也用于市政水处理。紫外线灯具通常存在于微生物实验室中,并且仅在房间中没有居住者时(例如,在夜间)才被激活。

热处理可用于消毒和灭菌。[27]

1913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 Brandeis)和后来的政府透明度倡导者推广了“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这一短语。虽然阳光的紫外线可以作为消毒剂,但地球的臭氧层会阻挡射线最有效的波长。紫外线发光机器,例如那些用于对一些病房进行消毒的机器,可以比阳光更好地消毒。[28]

有效性的测量
比较消毒剂的一种方法是比较它们对已知消毒剂的效果,并相应地对它们进行评级。苯酚是标准,相应的评级系统称为“苯酚系数”。将待测消毒剂与标准微生物(通常为伤寒沙门氏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上的苯酚进行比较。比苯酚更有效的消毒剂的系数> 1.效果较差的消毒剂的系数<1。

用于消毒剂验证的标准欧洲方法包括基本悬浮试验,定量悬浮试验(加入低水平和高水平的有机物质作为'干扰物质')和两部分模拟用表面试验。[29]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高效,中等或低水平消毒的分类不太具体。 “高水平消毒杀死除高水平细菌孢子外的所有生物”,并且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作为消毒剂销售的化学杀菌剂完成。 “中级消毒可以杀死分枝杆菌,大多数病毒和细菌,并被环境保护局注册为'结核菌剂'。化学杀菌剂可以杀死一些病毒和细菌,这些化学杀菌剂被美国环保署注册为医院消毒剂。“[30]

另一种评估方法是测量消毒剂对选定(和代表性)微生物物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例如通过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测试。[31]

家庭消毒剂

本节可能需要清理以符合维基百科的质量标准。具体问题是:过度使用明确的文章和非百科全书的风格如果可以,请帮助改进本节。 (2015年2月)(了解如何以及何时删除此模板消息)
最具成本效益的家用消毒剂是氯漂白剂(通常> 10%的次氯酸钠溶液),可有效对抗大多数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抗结核菌,如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真菌,和抗生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菌株。它对一些寄生生物有消毒作用。[32] [未引用]

氯漂白剂的好处包括其廉价和快速作用的性质。然而,它在接触时对粘膜和皮肤有害,具有强烈的气味;对羊角球菌(Giardia lamblia)和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无效;与其他清洁产品(如氨和醋)混合会产生氯等有毒气体。最好的做法是不要在家用漂白剂中添加任何东西,除了水。与大多数消毒剂一样,需要消毒的区域应在施用氯漂白剂之前进行清洁,因为有机物质的存在可能会使氯漂白剂失活。

使用一些抗菌药物如三氯生是有争议的,因为它可能导致抗菌素耐药性。氯漂白剂和酒精消毒剂的使用不会导致抗菌素耐药性,因为它会在接触时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33]

另见
Drug resistance
Diethylene glycol - a raw material for air sanitation
Hand sanitizer
Hygiene
List of cleaning products
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参考
"Division of Oral Health - Infection Control Glossary".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April 2016. Retrieved 19 April 2016.
Cleaning and disinfecting Archived 9 July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009), Mid Sussex District Council, UK.
"Common Cleaning Products May Be Dangerous When Mixed" (PDF).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enior Services.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23 March 2016. Retrieved 19 April 2016.
"Hospital Disinfectants for General Disinfection of Environmental Surfaces" (PDF).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4 September 2015. Retrieved 19 April 2016.
For a review of the early work in this field, see: Robertson OH, Bigg E, Puck TT, Miller BF (June 1942). "The bactericidal action of propylene glycol vapor on microorganisms suspended in air. 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75 (6): 593–610. doi:10.1084/jem.75.6.593. PMC 2135271. PMID 19871209.
For a review through 1952 see: Lester W, Dunklin E, Robertson OH (April 1952). "Bactericidal effects of propylene and triethylene glycol vapors on airborne Escherichia coli". Science. 115 (2988): 379–382. Bibcode:1952Sci...115..379L. doi:10.1126/Science.115.2988.379. PMID 17770126.
For a review of the toxicity of propylene glycol, se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eptember 2006). "Reregistration eligibility decision for propylene glycol and dipropylene glycol". EPA 739-R-06-002.
For a review of the toxicity of triethylene glycol, se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eptember 2005). "Reregistration eligibility decision for triethylene glycol". EPA 739-R-05-002.
Committee on Research Standards (May 1950). "Air Sanitation (Progress in the Control of Air-Borne Inf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Nation's Health. 40 (5 Pt 2): 82–88. doi:10.2105/AJPH.40.5_Pt_2.82. PMC 1528669. PMID 15418852.
Lester W, Kaye S, Robertson OH, Dunklin EW (July 1950). "Factors of Importance in the Use of Triethylene Glycol Vapor for Aerial Disinf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Nation's Health. 40 (7): 813–820. doi:10.2105/AJPH.40.7.813. PMC 1528959. PMID 15425663.
"Disinfection & Sterilization Guidelines". Guidelines Library: Infection Control. CDC. 28 December 201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2 January 2018. Retrieved 12 January 2018.
"Food Safety A to Z Reference Guide-B". FDA CFS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January 2006.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09.
Moorer WR (August 2003). "Antiviral activity of alcohol for surface disinf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ntal Hygiene. 1 (3): 138–42. doi:10.1034/j.1601-5037.2003.00032.x. PMID 16451513.
van Engelenburg FA, Terpstra FG, Schuitemaker H, Moorer WR (June 2002). "The virucidal spectrum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alcohol mixture". 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51 (2): 121–5. doi:10.1053/jhin.2002.1211. PMID 12090799.
Lages SL, Ramakrishnan MA, Goyal SM (February 2008). "In-vivo efficacy of hand sanitisers against feline calicivirus: a surrogate for norovirus". 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68 (2): 159–63. doi:10.1016/j.jhin.2007.11.018. PMID 18207605.
"Clean & Disinfect Mold, Bacteria & Viruses in any Environment". UrthPRO.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February 2, 2011.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0.
"CDC - 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Concentrations (IDLH): Chemical Listing and Documentation of Revised IDLH Values - NIOSH Publications and Products". Cdc.gov. 31 July 200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November 2012. Retrieved 10 November 2012.
Omidbakhsh; et al. (2006). "A new peroxide-based flexible endoscope-compatible high-level disinfectant".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4 (9): 571–577. doi:10.1016/j.ajic.2006.02.003. PMID 17097451.
Sattar; et al. (Winter 1998). "A product based on accelerated hydrogen peroxide: Evidence for broad-spectrum activity". Canadi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123–130.
"Phenol and Phenolic Poisoning in Dogs and Cats". www.peteducation.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9 September 2016.
"PHENOL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SDB Database". toxnet.nlm.nih.gov.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 December 2017.
"The PubChem Project". pubchem.ncbi.nlm.nih.gov.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8 August 2014.
Allen MJ, White GF, Morby AP (2006). "The response of Escherichia coli to exposure to the biocide 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e". Microbiology. 152 (Pt 4): 989–1000. doi:10.1099/mic.0.28643-0. PMID 1654966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May 2011.
Zamani M, Sharifi Tehrani A, Ali Abadi AA (2007). "Evaluation of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arbonate and bicarbonate salt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biocontrol agents in control of citrus green mold". Communications in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s. 72 (4): 773–7. PMID 18396809.
Malik YS, Goyal SM (May 2006). "Virucidal efficacy of sodium bicarbonate on a food contact surface against feline calicivirus, a norovirus surrog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109 (1–2): 160–3. doi:10.1016/j.ijfoodmicro.2005.08.033. PMID 16540196.
William A. Rutala; Susan L. Barbee; Newman C. Aguiar; Mark D. Sobsey; David J. Weber (2000).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Home Disinfectants and Natural Products Against Potential Human Pathogens".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 21 (1): 33–38. doi:10.1086/501694. JSTOR 10. PMID 10656352.
"Heat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University of Iowa, Environmental Health & Safet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8 January 2017.
McCarthy, Ciara (August 9, 2013). "Is Sunlight Actually the Best Disinfectant?". Slate. ISSN 1091-233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rch 5, 2017.
Sandle T, ed. (2012). The CDC Handbook: A Guide to Cleaning and Disinfecting Cleanrooms (1st ed.). Grosvenor House Publishing Limited. ISBN 978-178148768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1 December 2012). "Sterilization 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 Devices". CDC.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 July 2013. Retrieved 20 July 2013.
Vijayakumar R, Kannan VV, Sandle T, Manoharan C (May 2012). "In vitro Antifungal Efficacy of Biguanides and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against Cleanroom Fungal Isolates". PDA J Pharm Sci Technol. 66 (3): 236–42. doi:10.5731/pdajpst.2012.00866.
EPA's Registered Sterilizers, Tuberculocides, and Antimicrobial Products Against HIV-1, and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es. Archived 30 September 2015 at the Wayback Machine. (Obtained 4 January 2006)
"Antimicrobial Products: Who Needs Them? — Washington Toxics Coalition". Watoxics.org. 15 September 199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0 July 2012. Retrieved 10 November 2012.
Automatic hand sanitizer in sixty thousandths Tomaszów Mazowiecki, Poland.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