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论祖国医学的科学性[转]

作者:cellhc | 时间:2010-8-22 12:45:02 | 阅读:798| 显示全部楼层
论祖国医学的科学性


今天教自然辩证法的张老师在讲述完“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这篇内容后,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关于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观察,从事科学实验等实践的体会类文章。当听到这个题目后,就很有写作的冲动。

一直以来关于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网络上此类文章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拿此类话题来为自己扬名,如张功耀、何祚庥、方舟子等诋毁中医之流。而自己也从来没有欲望参与进来就其恶意进行批驳。因为我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他们拙劣险恶的表演只能让自己遗臭万年!

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所有的口水仗都对继承中医、实践中医无益。唯有“读经典,做临床”才是中医成长的必由之路!

    不言而喻,中医历经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临床有其广阔的应用空间就能说明其价值所在。自从学习中医后,临床越多就越能体会到中医的神奇魅力,也很想从个人的继承学习及临床方面阐述下自己对中医的体会和感悟。但总以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太少,写出的内容难免幼稚粗陋,不足以阐释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验之临床效若桴鼓的神奇魅力。今天张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激发了我写作的欲望,也算是催化剂了。先勉强动笔写之,不足及偏颇之处就请老师修正吧。


科学学已经做为一门学问而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来进行系统学习。

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作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的、综合的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论是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关于对科学问题的提出以及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形成的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来说也不外上述的方法和途径。

关于对科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通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缜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因为灵感的火花,会瞬间即逝,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就科学的本质而言,它具有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创新性之特点。中医具备上述科学性的几个特点,但这几个特点还不足以涵盖中医的方方面面。中医的系统动态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完备,从春秋时代到近代一直验证于临床,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前,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保证历代先民的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理论构建以医者、病人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经验的总结加上古代哲学的移植引用而成。对于古代哲学及中医的有关评价特别引用《中国科学技术史》之作者―――英国李约瑟博士之观点。内容如下: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是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大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前英中友谊协会会长,被中英两国人民誉为中英文化交流的人民友好使者在其三十七岁那年才知道在世界的东方有个神秘的国度(中国),通过他身边的中国留学生得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此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中文,并到中国生活四年,多方面考察学习中国文化,后穷其毕生精力写著了《中国科史》在原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没有专门的医学卷,仅仅是作为第六卷中的一部分。随着李约瑟对中医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为没有能专门列一个医学卷而深感遗憾,于是晚年深入研究中医,为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做准备,于是发表了很多与中医有关的文章,在《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中,三分之二是与中医有关的文章。他在临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给李约瑟研究所留下遗嘱,让他们在他和鲁桂珍已经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受李约瑟研究所委托,由席文教授选择若干李约瑟和鲁桂珍业已发表之论文,并附以长篇导言编者注而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终于在李约瑟去世后5年的2000年问世。

李约瑟对中医的伟大贡献是他以一个西方著名生物化学家的身份怀着对中医的无比敬仰之情向西方介绍中医。为中医走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他对中医的科学性做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而我想说的是中医不但是科学的,更是超于科学的。因为科学做为一门学问,它还是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科学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会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精进和提高,这些如同加长了和延伸了人类感觉器官的设备在科学研究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研究和发明需要时间和过程,也就难免会促进或者局限科学的发展。


形成完善并成熟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经典学名著―――《黄帝内经》非出于一人之手。因会诸子群说,集历代相传,论五运阴阳,辨脏腑经络,起百病之本,明死生之分,而为万世不磨之正典。它在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已相当完备圆通,常读之,思考之,愈发能感悟到它上晓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天人相应观”告诉我们,人是大自然之子,人随时在接受大自然的关爱或惩罚,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从宇观到宏观再到微观,无不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运用科学技术也逐步在揭示中医理论的内在规律性,就拿“天人相应观”来说,人体内的血液成分和海水里的成分基本接近。

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也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内部规律做阐发。那么我们古代的哲学思想著作在这两方面也做了非常完美的论述和阐说,如老子《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是讲述道德经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即宇宙观。道德经认为,宇宙天地,生命万物,都是从虚无的空间而来,是宇宙起始的状态和原点。中生,产生了星系地球,生命万物,人类社会,故说是天地之始。有了天地,就有了,才有了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故说是万物之母;而都来源于道。宇宙万物,从虚无之中产生,这个虚无的空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历史的解释,各有不同。世间有上帝,真主,佛陀,盘古,女娲,等等神造说。近代科学家,有星云说,大baozha说,等等宇宙和生命起源说。而老子认为,虚无的空间是道的衍生。道虽然衍生了宇宙万物,但它并不神秘。虽然有预料不到的变化――玄机。我们仍可以观察和体悟,甚至可以把握道。领悟它并去适应它。道衍生的宇宙万物,人们不能去创造或改变它,只能适应它。但它并不主宰万物,不是主宰之神。道只是母亲,万物有它的基因,有它的影响,无处不显示着它的存在,仅此而已。这就和众神创造世间说,有了根本区别。 ,又是物质动态表述,是空的古代概念,虽没有实体,但可以在悟道中把握它。可以看到逝者如斯的过程。看到宇宙万物在进化中,内涵有道的奥妙。,又是物质固态的表述,研究,研究具体的物质,即古人所说的格物。可以看到宇宙万物进化的具体细节和范围,看到,在万物进化中的具体存在。


格物,是固态化的看待万物进化的某个时段。是研究天地万物的基本方法。是世俗科学处事的常理。无、有,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故说同出而异名。好比中国的阴阳,分,而为太极。合,而为无极。其理同义也。万物皆有道,道是永恒的,是抽象于不断变化的万物之上而存在的真理,是可以从无、有这个统一体去感知的。即从去感知,进而感知。因此,道德经又认为是先天存在的,是先验性的,是第一性的。是先于宇宙天地而存在的,一切来源于道。这个论断,是为了表述道的普遍的存在意义。无、有都是物质不同的存在形态,现在科学也证明真空不空。道德经的中生的假说,在客观上与唯物论相合。是古典的唯物论学说。天地万物的进化演变,对自然人来说,有着无穷的不可知的变数,说玄之又玄,一点都不为过。而我们把握了它,就能感知大道,从而找到悟道的门径。故说玄才是众妙之门。天地与万物,都是道的表象,是道的创造物。同时,也无处不在的显示着,道的道理和存在。故认识道,得悟道,就要从有到无,从天地万物去体悟。而实践道,也必从无到有,在天地万物的进化之中去借鉴与创造,故而庄子又说:“万物皆备于我” 。道,不是常人说的道,名,也不是常人说的名,这是道德经开篇的提点。不可以按常理来理解道德经的词语,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地方。以字面词语按常理解道德经,是现在解道德经,也是现在解古文典籍的最大弊端。故我们不可不慎,不可不知。


,是绝对的。人的认知不断的进步,认识的手段不断的提高。的东西不断的被认知,的范围不断的扩大。但是,是不可能穷尽的。人的能力,科学的能力,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在实践中它却会受到造物主的限制,也会受到个体的能力的限制,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不被人们认知的世界,总会有的。这就是玄的概念。因此,相对承认人的智慧的有限,承认人其实仍然是自然界的弱者。就必然会承认,顺应自然,为而不争,是道德经对人类最自然,最有价值的启示。


道德经内所阐述的哲学思想被中医学移植和引用,“黄老学说”即是关于《黄帝内经》和《道德经》研究的学说,在《黄帝内经》里无处不体现道德经里的哲学思想,在此高度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中医系统理论,其完美及完备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简化字的出现,国人的国文基础急剧退化,对国文典籍的曲解愈发严重,中医学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想有所继承必须要有很强的国文文化文字基础,对古代小学内容的掌握是必然途径,否则在读中医古典时是无法进入其语境的,更无法真正理解其本义。在此我呼吁学习中医的方法是到了改革的时候了,先学文,后学中医,事半功倍矣。愈深入继承学习祖国医学并验之临床,愈发能体会验证到它的科学性。目前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也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中医学科学性的揭示阐明会更多。在对中医学的继承学习认识中,盲点越少则科学性愈多。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无知而否认一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热门问答

更多>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